青島版科學四年級下冊全冊教案
地表巖石在原地發生機械破碎而不改變其化學成分也不新礦物的作用稱物理風化作用。如礦物巖石的熱脹冷縮、冰劈作用、層裂和鹽分結晶等作用均可使巖石由大塊變成小塊以至完全碎裂。化學風化作用是指地表巖石受到水、氧氣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而發生化學成分和礦物成分變化,并產生新礦物的作用。主要通過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和氧化作用等方式進行。
雖然所有的巖石都會風化,但并不是都按同一條路徑或同一個速率發生變化。經過長年累月對不同條件下風化巖石的觀察,我們知道巖石特征、氣候和地形條件是控制巖石風化的主要因素。不同的巖石具有不同的礦物組成和結構構造,不同礦物的溶解性差異很大。節理、層理和孔隙的分布狀況和礦物的粒度,又決定了巖石的易碎性和表面積。風化速率的差異,可以從不同巖石類型的石碑上表現出來。如花崗巖石碑,其成分主要是硅酸鹽礦物。這種石碑就能很好地抵御化學風化。而大理巖石碑則明顯地容易遭受風化。
氣候因素主要是通過氣溫、降雨量以及生物的繁殖狀況而表現的。在溫暖和潮濕的環境下,氣溫高,降雨量大,植物茂密,微生物活躍,化學風化作用速度快而充分,巖石的分解向縱深發展可形成巨厚的風化層。在極地和沙漠地區,由于氣候干冷,化學風化的作用不大,巖石易破碎為棱角狀的碎屑。最典型的例子,是將矗立于干燥的埃及已35個世紀并保存完好的克列奧帕特拉花崗巖尖柱塔,搬移到空氣污染嚴重的紐約城中心公園之后,僅過了75年就已面目全非。
地勢的高度影響到氣候:中低緯度的高山區山麓與山頂的溫度、氣候差別很大,其生物界面貌顯著不同。因而風化作用也存在顯著的差別。地勢的起伏程度對于風化作用也具普遍意義:地勢起伏大的山區,風化產物易被外力剝蝕而使基巖裸露,加速風化。山坡的方向涉及到氣候和日照強度,如山體的向陽坡日照強,雨水多,而山體的背陽坡可能常年冰雪不化,顯然巖石的風化特點差別較大。
剝蝕與風化作用在大自然中相輔相成,只有當巖石被風化后,才易被剝蝕。而當巖石被剝蝕后,才能露出新鮮的巖石,使之繼續風化。風化產物的搬運是剝蝕作用的主要體現。當巖屑隨著搬運介質,如風或水等流動時,會對地表、河床及湖岸帶產生侵蝕。這樣也就產生更多的碎屑,為沉積作用提供了物質條件。
巖石與地形變化
巖石常具有特殊的物理和化學性質,在地貌形態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起穩定而明顯的作用。由于物質組成不同,酸性熔巖粘性大,不易流動,冷凝速度快。堿性熔巖粘性小,易流動。兩者在火山地貌形態上有明顯的差別;碎屑沉積巖最常見的是砂巖和頁巖,堅硬的砂巖常構成山地,軟弱的頁巖則構成谷地。碎屑巖膠結物中以硅質膠結最強,鐵質和鈣質次之,泥質最弱;石灰巖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作用下,易于溶解,形成巖溶地貌。白云巖由于含有碳酸鎂,降低了巖石的溶解度,因此巖溶地貌發育的規模和速度遠不如石灰巖地區。巖石成分對地貌的影響,在那些經歷了長時間剝蝕的地區表現最明顯。在“年輕”的山區,地面起伏主要受構造控制,但是在經歷了長期剝蝕以后,主要由巖石性質控制著地面起伏。
巖石結構對地貌的影響主要取決于巖石中孔隙的大小及裂隙發育的程度。巖石孔隙度對巖石抗侵蝕能力有一定影響。如石英巖和砂巖同以石英為主要成分,但石英巖質地致密,孔隙度小,抗風化能力較砂巖要強;巖石中的節理是裂隙的重要表現形式,它們常控制著地面溝谷的延伸方向。在厚層砂巖和塊狀巖漿巖地區,風化作用常沿著幾組交叉節理從巖塊的邊緣向內部發展,形成圓球形或橢球形的巖塊,這種風化現象稱為球狀風化。孔隙和裂隙的存在使外力作用對巖石的破壞不僅在表面進行,而且深入到巖體內部。在可溶性巖石地區,巖石的孔隙和裂隙是巖溶作用強烈進行的地方,因此發育了各種巖溶地貌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