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版美術教案(四年級)
教材分析
三年級學習過單車寫生,從平面描繪轉到立體的“騎摩托車的叔叔”的塑造難度增大了,這是鼓勵進步的動力。
摩托車是同學們常見的交通工具,較為熟悉,尤其是賽車場上飛馳著的摩托車手,他
們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拼搏精神,是人們學習的好榜樣,也是兒童感興趣的、樂意表現的題材。
課本展示了兩幅摩托車手的照片。摩托車手頭戴護盔,身體前傾,雙腳有力地踏在腳蹬上,像駕馭著一匹馴服了的烈馬,驅使著摩托車風馳電掣般地向前飛奔,雄姿英發,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兩幅是摩托車的外形照片,展示了摩托車的形象特征和大體結構。兩張學生作品則分別展示了摩托車的彩塑造型和車手駕車時的形象,大體結構和色彩都處理得較好,有的地方還結合自己的想象加以創造,設計比較合理。授課時,教師應指出照片只作為創作時的參考,不應受其限制,要注意加以適當的發揮。
教學目的
一、通過塑造摩托車手的形象,使學生學會從整體到局部的創作方法,增強立體造型能力。
二、教育學生學習摩托車手不畏艱險、勇往直前去爭取勝利的精神。
作業要求
一、用橡皮泥塑造一個騎摩托車的叔叔的彩塑。
二、要塑造出摩托車的基本結構和車手動態。
三、塑像要抓住重心。
課前準備
一、收集摩托車手進行比賽時的圖片或錄像資料。
二、布置學生準備彩色橡皮泥和簡單的雕塑工具,如刀狀的小薄竹片等。
三、準備安放塑像的底板,可用三夾板或厚紙板,規格約為長20cm、寬10cm左右,每個學生一塊。
教學過程
第 一 節
一、引入欣賞:
展示圖片或放映錄像資料,讓學生觀看摩托車手在比賽時的激烈競爭場面以及各車手緊張專注的動態,特別要注意拐彎時的姿勢,體會此時車手身體各部分動作協調平衡的關系,全身呈現動感的基本特點為身體向前傾,雙腳用力向后蹬,拐彎時人車向內傾斜。
二、講新課:
1.觀察摩托車照片,理解車的大體結構及部件的形狀特點,塑造時對結構理解要清外觀的部件不可缺少。
2.演示塑造摩托車的步驟:
教師在講述制作步驟時要講、做相結合,依照課本提出的制作步驟先做好大的部分,輪子的塑制可稍厚,全車塑制完成后可利用預先釘在底板上的釘子和借助橡皮泥的粘性,把“車子”粘緊在底板上。最后再把“車手”放上去,加以固定。
三、學生作業:本課完成摩托車的塑制。
四、小結:講評摩托車的造型。
各部分連接時要緊密牢固,著力處可加小竹簽穿插固定,各部分的色彩可作主觀處理,可以適當添加裝飾物。
第 二 節
一、 檢查;講評上節課的作品,指出優缺點,讓學生再加修改、補充。
二、 學生繼續作業,教師指導學生塑造車手形象,并放上摩托車。應先將人像做好,
再放到車上。塑造人像時可先想好人物的動態,然后按照人體結構的四大部分用大團塊來處理,分別塑出頭部;軀干、四肢等有動態的造型,膚色、衣褲、頭盔等部分的色彩要明快鮮艷。安放“車手”時,要注意其前傾的動態,人與車座粘合要牢固,整個人和車的大小比例要相配。
三、塑造完成后,如時間允許,可再造一個,與前者組成一組,形成“競賽”效果。
四、講評:指出學生作業的優劣。
橡皮泥彩塑要注意保持顏色的潔凈,如換用另一種顏色時,要先把手洗干凈。
全班完成作業后,可在課室外堆砌一塊野外賽場,把塑好的彩保安置其中,組成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