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版美術教案(四年級)
除劇照外,課本還選了名畫家及學生的作品,以啟發學生的思路。關良的戲曲人物水墨畫,較好地抓住了角色的動態表情,用筆概括,水墨渲染恰到好處。兩幅學生作品都是戲曲人物造型:神氣的武將、端莊的小姐,形態生動,服裝的圖案飾物是作者自己想出來的,感覺很貼切。另一幅是描畫劇中的一個場景,舞臺氣氛和人物的處理都比較好。教師在指導欣賞時,要利用這些作品激發起學生作畫的欲望,學生也可以借鑒劇照,去拓展自己的思路,豐富表現對象,作好記憶畫。
教學目的
通過學習,向學生簡單介紹我國傳統戲曲藝術,鼓勵學生畫出自己記憶中最喜歡的戲曲人物。
作業要求
一、要求憑記憶或參照課本內的照片,畫出自己熟悉和喜愛的古裝戲曲人物。
二、畫面以單個人物為主。喜歡多畫幾個人的也可以。
三、著重描繪人物的動態和表情,細致地表現服飾和臉譜。
課前準備
搜集戲曲人物臉譜的圖片供參考,最好能有戲曲錄像資料。
教學過程
一、欣賞引入:出示古典戲曲人物及臉譜的圖片讓學生欣賞(包括結合課本圖例),觀看錄像。
二、講新課:
1。向學生簡單介紹不同角色(生、丑、旦、末等)及其服飾和化裝的特點。我國傳統戲曲是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等因素的綜合藝術。京劇分生、旦、凈、末、丑五個行當,他們穿的戲服按人物特點有基本固定的服式,包括盔、帽、蟒、靠、官衣、格子、靴、鞋等。大都色彩鮮明,紋飾華美,著重裝飾性。對照課本劇照加以解釋。
p12上圖,男角是;“生”,有須,叫“須生”,無須叫“小生”;女角叫“且”。他們頭上戴的叫“盔頭”,是各種冠帽的統稱,大都綴以珠花、絨球、絲絳、雄雞尾等。圖中兩位須生分別穿的是蟒袍和官服,圓領大襟.繡滿龍紋,玉帶圍腰,袖口附有水油(白色,長一尺),腳穿厚底高統靴,這是帝王將相的服裝。男女式樣相同,女裝繡滿鳳紋,以示性別有異。
p12左下圖為“生”角之一種,叫“長靠武生”,即武將。如趙云。“盔頭”如上述,有維雞尾;身穿的鋁甲叫“靠”,分前后兩片,繡滿魚鱗紋,前腹部分有一大虎頭,有護腿兩塊,背后插四面小旗,腳穿厚底靴,多用長兵器。女將所穿亦同,只是靠身下綴彩色飄帶。
p12右下圖女旦,穿的是褶子,由花、草、鳥、獸等圖案繡成,頭飾以珠翠、絹花為主。
p13左下圖的花臉是丑角,在鼻梁上抹一塊,通稱“小花臉”。生、且的臉部化妝不用臉譜。
2.提醒學生注意觀察戲曲人物的動態表情,尤其是眼神。
3。提問學生,要求說出一兩個自己最熟悉最喜愛的戲曲人物,并講出其服飾特點。
三、學生作業:把自己記憶中最歡喜的戲曲人物畫出來,要畫出戲曲人物穿戴、臉譜的特點。
四、講評:誰的作業最有戲曲人物特點?
一、應防止學生單純地臨摹照片。
三、 在畫好大的服飾結構后,其余細節的裝飾可自由發揮。
課題:拔河比賽(記憶畫) 一課時 嶺南版美術教案(四年級)
教材分析
拔河是一種常見的集體活動,場上氣氛活躍,情緒激動,比賽雙方盡力拼搏,旁邊的啦啦隊“加油”之聲此起彼落。以此為題作記憶畫,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由于他們大都曾參與過此項活動,所以對比賽的場景以至細節都會有深刻印象,雖然畫面人物眾多,場面也較大,只要在教學中稍加引導,表現起來也是不難的。為了加強學生的印象,課本中選了一張拔河比賽的特寫照片,突出地表現了拔河者緊張而又愉快投入的精神狀態。其余兩張學生作品,也為學生在處理拔河的主體和旁觀者的動態方面提供了參考。尤其是下面一幅,人物的組織、動態以及衣服穿著都各有特點,畫面生動,富有生活氣息。課本有中圖是一幅用簡筆畫法勾出的拔河人物的大體動勢,可供學生參考。教材編排已把內容與教法結合為一體,領會透徹后在教學中充分運用圖例,啟發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選擇動人的場面,定會把記憶畫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