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全冊教案
白米飯 北方 饃饃
餃子 南方 饅頭
2)、學生說說自己知道的南、北方主食。如羊肉泡饃、燒賣、小米粥、刀削面、玉米面等。
3)、學生交流自己家鄉人吃的主的主食。教師要重點引導學生根據家鄉的自然環境來判斷家鄉有哪些主食。
三、一方水土一方吃
(一)北方人為什么愛吃面條
1.教師:說到北方面食,老師想起了“西安面條像褲帶”的說法。面條怎么會像褲帶呢?咱們這兒可沒有這么寬的面條。你們猜猜北方人為什么愛吃這樣的面條呢?
2.學生自由猜想:這種面條好吃;大面條實惠,可以一家人一起吃;可以填飽肚子……
3.教師:西安的面條就是實在。說它像褲帶,說的是那面做的寬度、長度、厚度超出人們的想像。
(二)探究南北飲食差異形成的原因
1.教師:北方人愛吃面食,南方人愛吃白米飯。南方人和北方人吃的主食為什么會有差異呢?這與他們生活的自然環境有什么關系?
2.學生小組交流。教師啟發學生從各地的土地以及氣候條件方面考慮造成差異的原因。
3.小結:由于我國南北地區存在地域與氣候等方面的差異,我國的北方以種植小麥為主,南方以種植水稻為主,故形成了“南米北面”的飲食習慣。
板書:
我們的衣、食、住、行和習俗
生活習俗、地理環境、氣候、濟濟發展、土壤
農民、牧民、漁民
活動目標:
1.了解不同地區人們生產方式的差異,地理環境對生產方式的影響。
2.感受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體驗勞動的快樂。
活動重點:
了解不同地區人們生產方式的差異,地理環境對生產方式的影響。
活動難點:
感受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體驗勞動的快樂。
活動準備
1.學生課前利用各種方法從農、牧、漁等方面,了解祖國不同地區人們的生產活動,填寫好“人們生產活動調查表”。
2.學生課前認識一些勞動工具。
3.教師準備各種勞動工具、生產機器的圖片或實物。
活動過程:
一、認識簡單勞動工具
1.看一看:出示鐮刀、鋤頭等工具,學生看并說出這些勞動工具的用途。
2.說一說:你生活的地方有什么勞動工具(主要指農業生產工具)
二、了解不同地區人們的生產活動
(一)制作勞動歷
1.教師提問:在你們家有沒有這些勞動工具,誰在使用它們呢?(學生回答)爸爸、媽媽每天都在辛苦的勞動著。讓我們制作一份“勞動歷”來記錄他們一年的勞動情況吧!
2.學生制作勞動歷。學生首先閱讀教科書第77的勞動歷,并仿照此詳細記錄父母一年四季要做的事情,把它們寫下來。要具體寫清勞動的內容和工作地點。
3.學生分組記錄、匯報自己制作的勞動歷。
4.教師小結:從這份勞動歷上,我們可以看出父母是怎樣地用自己的雙手辛勤地勞動。那么,其他地方小朋友的父母都在干些什么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