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版美術教案(一年級完整版)
課前準備
一、 動員學生課前收集各種碎布,并準備好制作布貼畫的必要用物:剪刀、畫紙、復寫紙、底板(貼畫用的以厚畫紙或紙板為宜)、漿糊或膠水等。
二、 多備動物圖片,以走獸為主,飛禽也可備些特征明顯的。
三、教師制作范畫:畫出(或油印)動物圖樣,供學生制作時參考。
教學過程
第 一 節
一、 讓學生觀賞課文中的布貼畫;看懂課文中的各段文字。
二、 教學時對課文中的學生作品,要作簡要而又生動的介紹。
三、指導學生觀賞動物圖片。逐個分析它的形狀及色彩特征。教師在黑板上作夸張的造型演示。
四、作業:畫一個動物或飛禽的形象。布貼畫的成敗首先是造型設計。讓學生自選喜愛的動物,合理夸張它的特征(從外形、色彩等方面),是完成布貼畫的第一步。選擇形象可參考欣賞單元的圖例或教師提供的圖例,.也可自己想象。
五、學生練習,教師輔導。注意畫面的形象稍大些,便于剪貼。
第 二 節
一、檢查學生用品、畫稿。
二、介紹布貼畫的制作方法。先按教材分析所述的程序,再補充幾點意見:1.如布質過軟,剪樣有困難時,可在布的背面核上一層紙,待干透后,在紙面上描出圖樣再剪(但要注意紙面的圖象是反的)。2。動物形象草圖畫出后,應根據原設計的意圖,把各部分分別復寫在各種布上(如雞冠、雞尾復寫在紅布上,雞身如何復寫在黑布上,復寫的簡便辦法是在畫稿背面用筆擦上粉,便可當復寫紙用了),剪出后才拼貼在底板上。3.剪樣及拼貼時應先整體后細部(如剪獅子頭的毛發,應先剪出個圓形,后再剪去獅的間隙),貼時要十分注意先后順序(如先貼獅尾,后貼獅身,再貼獅頭等)。
三、學生開始作業,教師加強輔導。
四、先完成的作業,可貼上黑板,讓同學觀賞、評議。尚未完成的可在課外繼續完成。
五、下課前應對學生作業作小結。
一、教學時應盡量為學生提供動物形象的畫稿或圖片,以減輕設計難度,縮短制作時間。也可讓學生仿照課本中的公雞或雄獅進行制作。
二、學生作業底板紙一般以16開或32開為宜。過大或過小,都會給學生增加制作
的困難。
課題:誰染的紙漂亮(制作) 一課時
教材分析
染紙作業,簡易而富于變化。在制作過程中,常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對開拓學生的想象力,增強學生對色彩應用的感性認識,都有很好的作用。染紙要有好效果,關鍵在于“染”,但“折”的作用也不容忽視。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逐步理解“折”和“染”的關系,提高 學生自覺創新的興趣。
供染紙用的紙,應具吸水性,如生宣紙或面巾紙等。主要是吸后易干,染時帶有色暈,因而能產生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課本示范圖是用“米”字格的折法;用浸染法染“棱線”,用點染法染其他部分而成的。
染紙在用色方面,不但色相要有不同,更要注意明度的變化,以增加色彩層次,使作業效果更佳。
教學目的
從染紙作業的練習中,使學生理解折和染的關系,提高對色彩明暗變化的感性認識和應用色彩的興趣。
作業要求
學生可制單色的或多色的作業兩幅,染后晾干,稍作修裁,貼在32開的畫紙上。
課前準備
一、教師用不同折法,染出不同格調的色彩紙,以作課堂示范,講解。
二、要求學生課前備好用紙和染色。
教學過程
一、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講授染紙的趣味和染紙方法,并結合自制教具,對“浸染”、“點染”作直觀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