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c.端亦高其行誼 高其行誼:指贊揚他的行為和情誼
d.命諸生延致之 延致:指去請……回來
解析:“高其行誼”中的“行”指品行,解釋為“行為”是錯的。
答案:c
3.選出完全表現曹端至孝、清廉品德的一組內容( )
①父初好釋氏,端為《夜行燭》一書進之。②繼遭二親喪,五味不入口。③既葬、廬墓六年。④上書邑宰,毀淫祠百余。⑤年荒勸振,存活甚眾。⑥遭艱歸,……服闋,改薄州學正。⑦貧不能歸,遂留葬霍。
a①③④⑥ b ②③④⑤ c①②⑤⑦ d②③⑥⑦
解析:①②③⑥句表現曹端至孝;⑦句“貧不能歸”可見為官時的清廉。而④⑤句屬教化和公德。
答案:d
4.敘述或評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曹端讀謝應芳的《辨惑編》后對佛教道教、巫婆神漢、陰陽先生、兇時吉日的說法都不相信,表現他開始有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b.曹端為百姓設里社、里谷壇,讓百姓好祈報收成,在我們看來仍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c.與曹端同在霍州講學的李德見到曹端,離開時,對曹端的學生說了一番話,贊揚曹端學識廣博,是難得的人師。表明李德是個有自知之明的先生。
d.曹端去世,諸生服心喪三年,霍州人罷市巷哭,童子皆流涕。其原因是曹端在霍州十六載,做官時為政公廉。
解析:a項提到的“佛教道教”與原文“浮屠”不合,“浮屠”指“佛”或“佛教”。c項李德“離開時”應為“離去后”,“對曹端的學生”應改為“對自己的學生”。d項,原因除為政公廉外,更主要作為人師他有淵博的學識和高尚的道德,為霍州做了許多好事。
答案:b
5.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父初好釋氏,端為《夜行燭》一書進之。
(2)諸生服從其教,郡人皆化之,恥爭論。
解析:(1)“釋氏”,指釋迦牟尼,句中義是以佛教創始人代替佛教。《夜行燭》是曹端寫給年邁父親的一封信,文言中“書”大多當“書信”講。(2)“服從”是兩個詞,“服”在句子中解釋為“心悅誠服”是貼切的,而“從”解釋為“聽從”是恰當的。“爭訟”文言文“爭”與“訟”可以是同義詞,但在這個語境中僅作“爭辯”講顯然有含混不清的地方:不合語境義。“訟”還可以引申為“打官司”,語境中百姓教化了,自然把打官司當作恥辱的事了。
答案:(1)父親當初極信佛教,曹端寫了題為《夜行燭》的一封信送給父親。(2)所有學生都心悅誠服地聽從他的教誨,連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法作可恥的事。
【譯文】曹端,字正夫,澠池人。永樂六年舉人。五歲見《何圖》《洛書》,就摹畫在地上問他父親。等到長大,專心于研究大道理。他在學習大道理時,努力從自身做起,而且把所學的道理靜心存留于心作為最主要的。(他)讀宋代儒學著作《太極圖》《通書》《西銘》,感慨道:“大道理就在這里面了。”于是專心致志地研究,坐位下踏腳的地方,兩塊磚都磨穿了。(他)對待父母極孝順,父親當初極信佛教,曹端寫了題為《夜行燭》的一封信送給父,信中說道:“佛教把空作為要義,這不是人類社會規律的要義。道教把虛作為理論,這不是依從本性的理論。”他父親愉快地依從了他所說的道理。后來經歷了父母雙亡的痛苦,(他)各種有滋味的東西都吃不進去。安葬了父母以后,筑廬冢守墓六年。
曹端剛開始讀謝應芳的《辨惑編》時,極信其中所講的道理,所有關于佛教的、巫術的、陰陽風水、時日吉兇的理論都除去不用。寫信給縣令,毀掉濫設的祠堂百余座,給百姓修土地廟,建谷壇,讓他們祈報年成。遇到荒年,鼓勵(富戶)救濟災民,救活了許多人。做霍州學正時,研究整理儒學,學生們都心悅誠服地聽從他的教誨,郡里的百姓都被他教化了,把打官司當作可恥的事。知府郭晟請教他治理政事的方法,曹端說:“也許是公和廉吧。 做到公了那么百姓就不敢不敬了,做到廉了那么百姓就不敢欺瞞了。”郭晟拜謝欣然接受。曹端遇父母的喪事回故里,澠池、霍州的眾多學生到曹端守墓的地方來聽從他教誨。服喪期滿,改任薄州學正。霍州、薄州、蒲州兩地各自上奏章爭著要曹端,霍州的奏章先得到批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