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一、使用指導
本欄目按文中多義實詞的含義、古今異義、實詞活用、通假字及偏義復詞的判斷,這樣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順序歸類編排的,其中前兩為重點。力求覆蓋全面而又重點突出,使用時最好讓學生在課堂上完成,同時教師在講解分析時,要按類來分析,歸納和補充,這樣有利于學生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務必通過訓練和教師的指點,使學生形成語境意識。
1.選出對加點的詞解釋有誤的一項( )
a.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名望、名聲)
b.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說出、說明白)
c.山不在高,有仙則名(著名、聞名)
d.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名字)
【解析】此題是多義實詞在句子中含義的理解。通過將提供的意項分別代入原句中判斷分析,只有d項“名”解釋成“名字”這一名詞意義不行,因為原句中“名”的后面有賓語“之”,所以d項的“名”應釋為“命名”。
【答案】d
2.閱讀下列文段,比較文后每組句子中加點字的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今有人于此,少見黑曰黑,多見黑曰白,則以此人為不知黑白之辨矣。少嘗苦曰苦,多嘗苦曰甘,則必以此人為不知甘苦之別矣。今小為非,則知而非之;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謂之義。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辨乎?是以知天下之君子辨義與不義之亂也。(《墨子•非攻》)
①今小為非,則知而非之 ②大為非,攻國,則不知非
③此可謂知義與不義之辨乎 ④是以知天下之君子辨義與不義之亂也
a.兩個“非”字不同,兩個“辨”字相同。
b.兩個“非”字相同,兩個“辨”字不同。
c.兩個“非”字相同,兩個“辨”字也相同。
d.兩個“非”字不同,兩個“辨”字也不同。
【解析】此題考查一詞多義,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看該詞在句子中是什么性質,與什么詞搭配。第一、二句中涉及到四個“非”,未加點的兩個是形容詞義,解釋為“不對的、不合理的”,如《荀子》中“是非不亂,則國家治”。加點的兩個“非”都是“指責、批評”之意,第二個“非”后省略了代詞賓語“之”。第一個“辨”意為“區別”,名詞性,第二個“辨”意為“分辨”,動詞性。
【答案】b
3、選出對加點的詞古今詞義相同的一項( )
a.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
b.亦雁蕩具體而微者
c.邂逅不如意,便還就孤
d.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解析】此題考查古今異義。做這類題最忌望文生義,以今義代古義而曲解文意。絕對不能從字面來猜測,應該根據不同語境來推斷詞義。a項“親戚”古義:父母、兄弟及親人,今義:指旁系親屬;b項“具體”古義:形體具備,今義:細節等方面很明確;d項“犧牲”古義:指祭祀用的牛、羊和豬等牲口,今義:為正義事業而舍棄自己的生命;c項“邂逅”都是“不期而遇、偶然遇見”之意。
【答案】c
4.從下列句子中選出沒有通假字的一項( )
a.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否
b.至莫夜月明
c.植其杖而蕓
d.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解析】此題考查實詞的通假現象。a項中“不”通“否”;b項中“莫”通“暮”;c項中“蕓”通“耘”;d項無通假字
【答案】d
5.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選出與例句中加點的“眾寡”用法相同的一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