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點撥】此題是對作者在文中的觀點的概括能力的考查。本文集錄了兩個以訛傳訛的寓言故事:宋國傳聞丁氏家鑿井鑿出一個人,事實上是丁氏家因自己家鑿了井而能多得到一個人的使用,不用再派一個人在外打水了。子夏在晉國聽說晉國軍隊有三只豬游過了黃河,認為是“己亥”年誤傳為三只豬了,因為“己亥”與“三豕”字型相似。這兩則寓言故事論述了對于道聽途說的傳言必須仔細推究考察,對眾口傳聞的事、古書上記載的事都要仔細加以分析,辨明正誤,不可盲從,不可輕信。
2、學習了《游褒禪山記》以后,學生對王安石“不得極夫游之樂”生發出“盡吾志”的觀點,由“仆碑”生發出“深思慎取”的觀點產生疑問,有的說兩者是矛盾的,有的說兩者是有聯系的,你怎么看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點撥】此題考查對作者的觀點態度的分析能力。我們認為兩者是有聯系的。作者王安石游褒禪山,本來是一次平常的游歷活動,但卻從中悟出了人生哲理——從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從“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悟出“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結論。然后將這次游山而未能“極夫游之樂”的教訓升華到理論上來,具體分析了“至”的幾個條件,最后得出“盡吾志”的觀點——這正是“求思之深而無不在”的結果。由此可見,“盡吾志”的觀點跟“深思慎取”的觀點是有聯系的:“盡吾志”的觀點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礎上產生的;有了這個觀點,又能反過來促使人們“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輔相成的。本文作者強調的是“盡吾志”的觀點,將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觀點,這種布局方式是恰當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
3、讀了下面文章后,你概括出作者認為千百年來造成尊孔迷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人皆以孔子為大圣,吾亦以為大圣;皆以老、佛為異端,吾亦以為異端。人人非真知大圣與異端也,以所聞于父、師之教者熟也;父、師非真知大圣與異端也,以所聞于儒先之教者熟也;儒先亦非真知大圣與異端也,以孔子有是言也。其曰“圣者吾不能”,是居謙也;其曰“攻乎異端”,是必為老與佛也。儒先臆度而言之,父師沿襲而誦之,小子朦聾而聽之。萬口一詞,不可破也;千年一律,不自知也。不曰“徒誦其言”,而曰“已知其人”;不曰“強不知以為知”,而曰“知之為知之”。至今日,雖有目,無所用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