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本欄按文言句子中多義詞的理解與翻譯,活用詞及古今異義詞的理解與翻譯,特殊句式,理解語意關系、指稱及修辭分析的順序安排,重點在前三種。使用時最好要求學生當堂完成,然后教師歸類分析,務必使學生明確翻譯的一般方法。
二、備考創新訓練
1.閱讀下列文言文,翻譯加線句子。
晏子治東阿三年,景公召而數之曰:“吾以子為可,而使子治東阿,今子治而亂。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將加大誅于子。”晏子對曰:“臣請改道易行而治東阿,三年不治,臣請死之。”景公許之。于是明年上計(年終考核地方官的治績),景公迎而賀之曰:“子之治東阿也!甚善矣,”晏子對曰:“前臣之治東阿也,屬托不行,貨賂不至;陂(池塘)波之魚,以利貧民。當此之時,民無饑者,而君反以罪臣。今臣之治東阿也,屬托行,貨賂至,并會賦斂,倉庫少內,便事左右,陂波之魚,入于權家。當此之時,饑者過半矣,君乃反迎而賀。臣愚,不能復治東阿,愿乞骸骨,避賢者之路。”再拜,便僻。景公乃下席而謝之曰:“子強復治東阿。東阿者,子之東阿也。寡人無復與焉。”
譯文(1)_______________
譯文(2)_______________
譯文(3)_______________
譯文(4)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一句重點考查對實詞“誅”的理解。“誅”在古漢語中有“責問、譴責”之意,如成語“口誅筆伐”,還可以引申為“懲罰、殺死、要求”等意,結合文意判斷,在此句中為“責罰”之意。第二句考查實詞“乞骸骨、避、賢”的理解。“乞骸骨”是告老還鄉的委婉說法,“賢”是形容詞活用為名詞,指賢能的人。“避”是躲避的意思。第三句考查了“強、治”的意思,“強”有“竭力、盡力”的意思,“治”是“治理”之意。第四句著重考查實詞“與”的意思,“與”有“參與、干涉”之意,結合文意應為“干涉”。
【答案】(1)我要對你大大地責罰。(2)希望讓我告老還鄉,給有才能的人讓路。(3)您盡力再去治理吧。(4)我不再干涉了。
2、閱讀下列文言文,翻譯加線句子。
韓休,京兆長安人。工文辭,舉賢良。玄宗在東宮,令條對國政,與校書郎趙冬曦并中乙科,擢左補闕,判主爵員外郎。進至禮部侍郎,知制誥。出為虢州刺史。虢于東、西京為近州,乘輿所至,常稅廄芻,休請均賦它郡。中書令張說曰:“免虢而與它州,此守臣為私惠耳。”休復執論,吏白恐忤宰相意,休曰:“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豈為政哉?雖得罪,所甘心焉。”訖如休請。以母喪解,服除,為工部侍郎,知制誥。遷尚書右丞。侍中裴光庭卒,帝敕蕭嵩舉所以代者,嵩稱休志行,遂拜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譯文(1)__________
譯文(2)__________
【解析】此題主要考查文言實詞的意思。第一句中“均”是“平均分配”之意,“賦”是“賦稅”的意思,虛詞“它”解釋為“其它的”。第二句中關鍵詞“敝”是“困苦”之意,“救”是“救助、援助”,虛詞“而”表示轉折,“為政”即處理政務,這個詞現在還用,故可以保留。后一個分句是反問,語氣要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