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3、請據短文,簡要回答后面問題。
有獻不死之藥于荊王者,謁者操以入。中射之士問曰:“可食乎?”曰:“可。”因奪而食之。王怒,使人殺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說王曰:“臣問謁者,謁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無罪,而罪在謁者也。且客獻不死之藥,臣食之而王殺臣,是死藥也。王殺無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殺。
衛士吃了不死之藥該不該死?
【點撥】衛士不該死。要回答這個問題,關鍵是對文中的這兩句話要理解清楚:①可食乎,②且客獻不死之藥,臣食之而王殺臣,是死藥也。衛士與傳遞人對“可以吃”三個字有不同的理解,傳遞人理解為該藥的服用方式是食用,所以說是可以吃。而衛士的理解是可以允許我吃。另外長生不死的含義,到底是得病可以不死、砍頭可以不死,還是吃了要在任何條件下都可以不死,這些都沒有限定,所以衛士就可以鉆語句多義的空子。對語句的理解誰都沒錯。
4、閱讀下文,回答后面題目。
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也。”曰:“請損之,月攘一雞,以待來年,然后已。”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孟子•滕文公下》)
這則寓言說明了一個什么道理?
【點撥】當我們發現自己的缺點和錯誤時,應該力求盡快改正,而不應該以任何理由為借口,姑息錯誤。要解答這道題目,關鍵在于正確理解“如知其非義,斯速已矣,何待來年”這句話。
案例探究使用指導
一、使用指導
本欄目圍繞知識及能力重點設置了四個案例,引出有關知識,探討解題的一般方法及思路,解答部分以失分點分析為主,教師在使用時要重在解題規范的培養,拓寬學生的解題思路。
二、案例探究
【案例1】XX年全國高考試卷第16題(原文見附錄)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