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不屬于詞類活用的是(。
a.俄有吏袖空牒竊印者 b而以余谷煮粥食餓者
c其山谷遠者,則就旁富人谷 d而官為償之,全活甚眾
【解題思路】解答這道題目首先對四句話的大致意思要有所了解,然后再對加點詞語進行仔細分析。a項中的“袖”由名詞活用為動詞,意思是“袖中藏著”;b項中的“食si”是動詞的使動用法,“給……吃”的意思;d項中的“全活”也是使動用法,相當于“使……(得到)保全”(在高中教材《病梅館記》中有“必復之全之”的句子),“使……活”(在高中教材《鴻門宴》中有“臣活之”這個句子),就整句話而言,又要譯成名詞性,即“被保全救活的人”;只有c項中的“就”是“靠近”的意思,是該詞本有的意思,沒有活用。
知識歸納與思維拓展使用指導
一、使用指導
本欄目是在“案例探究”的基礎上圍繞本專題涉及到的知識進行的系統總結與拓展。一是梳理出知識網絡,二是從知識網絡的介紹中系統總結解題的原則、思路和方法。教師使用時要注意指導學生,掌握不同類型考題的不同特點、不同的思考和解題方法,而且要根據自己的情況來總結歸納。
二、知識歸納與思維拓展
(一)考點梳理。
本專題要求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文言句式和用法”,是要求能夠根據上下文的語境具有理解與辨別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學生去抽象記憶到底有哪些種特殊句式與用法,以及它們的具體情況如何。
句式屬于語法范疇,同現代漢語相比,文言文的語法構造并沒有什么太大太多的不同。不過,它畢竟是兩千多年前的語法規則,自然會與現代漢語有一定的差別。而根據“能閱讀淺易的文言文”這一總要求,我們又可以將這些“不同的句式和用法”限定在古今語法歧異的主要方面。大致說來,有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
古代漢語中判斷句的主要特點是不用判斷詞,而以主語謂語直接相續。又常可在主語之后加上“者”字表示提頓,在謂語之后加上“也”字幫助判斷。
被動句則是指在形式上具有 結構特征的表示被動的句式,又可以分為“于”字式、“為”字式、“為……所……”式、“見”字式等類別。
賓語前置主要表現為三點:一是否定句中代詞充任賓語時,賓語置于動詞之前;二是疑問代詞充任動詞或介詞的賓語時,賓語置于動詞或介詞之前;三是用“之”字或“是”字作為提賓標志時,賓語要前置。
成分省略有主語省略、謂語省略、賓語省略、兼語省略與介詞省略等五種,其中尤以主語省略與賓語省略更為常見。
詞類活用四種情況:一是動詞、形容詞、名詞活用如使動,二是形容詞、名詞活用如意動,三是名詞活用如一般動詞,四是名詞用作狀語。
文言句式和用法,大都放在句子理解和翻譯中考查,有時也涉及句間關系判斷。如各種復句關系,特別是假設句、選擇句、因果句等,所用關聯詞復雜,和現代漢語差別又大,翻譯時要注意。如表假設關系的就有“如”“若”“茍”“使”“即”“第”“令”“假”“以”“借”“竟”“誠”“果”“向”“脫”“但”“而”等近20個豐富的關聯詞語。因此許多文言文讀不懂或理解有誤,常與把復句關系弄錯有關,而高考中從復句關系的角度設題就成了熱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