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從。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
(2)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題思路】第一小題得分的關鍵在于能否看出“廷”和“面”是“名詞作狀語”,這兩個詞在教材中均出現過,《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辱之”。另外,“遂”在文言中表示順承關系理解為“于是,就”,表示轉折關系理解為“竟然”,結合語境應選后一種理解。(2)第二小題較為簡單,學生只要能準確翻譯出“佞”、“直言”等知識點,一般來說,失分就少了。“佞”作“奸偽巧言諂媚”解,“直言”是“正直的言論”之意,“則”解釋成“那么”。
【參考答案】(1)譯文:裴矩竟然能夠當廷辯駁,不肯當面順從。(2)譯文:國君厭惡聽到自己的過錯,那么忠誠就會變為佞偽;國君喜愛聽到正直的言論,那么佞偽就會變為忠誠。
【評點與探究】本題考查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譯,沒有生僻詞語和用法,關鍵實詞和虛詞在課本中都已學過,不會給翻譯設置障礙,難度控制較好。克服了過去翻譯文言句式的缺點,把翻譯難點落實在實詞及其活用方面。應該說翻譯題出得很好,既符合考試說明,更符合培養學生的文言素養。
有的句子比較復雜,一時難以理解,最好作句子成分的分析,先抓主干,再看枝葉;或抓關聯詞語,分析句與句之間的關系等。因為那些難懂的句子,難于理解的內容,正是命題者設計試題的題眼,句子的翻譯點應當在重點詞語上。這是翻譯的基礎。在具體的句子中一詞只能有一義,所以翻譯句子時就增加了選擇義項這一步驟,選擇合適的義項,是文言翻譯的難點。要調動儲存于大腦之中的有效信息,回憶課文中的語句,通過比較,幫助理解句子的意思。
【案例2】XX年北京春季高考試題第16題(原文見附錄)
把第三題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先生之說,誠可謂苦藥良針矣,然猶未達仆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規不同。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題思路】文言翻譯重在字句落實,下面幾個詞語的理解直接關系到整句話的翻譯。誠:實在;可謂:可以說;達:通,引申為了解;仆:謙詞,我;微:隱蔽的,深藏的,指內心;趣:意向,志趣;規:謀劃,謀求,指打算。在大致了解原句意思的基礎上,逐字翻譯,重點實詞必須落實。
【參考答案】先生的話,真可以說是苦口良藥,但還是沒有完全了解我內心的志向。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不同。
【評點與探究】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譯,沒有出現生僻詞語及用法,主要的實詞和虛詞在高中教材中均已出現,基本上是課本知識的遷移,沒有什么障礙,學生完成此題難度不大。要注意的是在直譯的基礎上還要根據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適當意譯,體現活學活用的思想。學生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只顧逐字翻譯,卻忽視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導致整個句子偏離原意或雖未偏離但很拗口,讀起來總覺得少點味道。翻譯,是以全面準確理解句子的含義為基礎的,高考試卷要求直譯,也就是要求字字落實,字字落實,主要是判斷每一個虛詞、實詞的用法與意義,找出通假字,古今異義詞、活用詞等,并做準確解釋,還要把握句式特點和句子的語氣,尊重現代漢語的語言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