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5)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木蘭辭》)
(6)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愚公移山》)
(7)樓閣萬椽,牛羊蹄躈各千計。(《促織》)
例(5)(7)中的數量詞是形容極多,例(6)中是形容極高。三例中加點的詞語可分別譯為“許多卷”、“非常高”、“非常多”。這種夸張,數量詞都不是實指,所以不宜直譯。
互文的翻譯。
互文又叫“互文見義”,前后兩句或兩個短語意義相互交叉,互為補充,翻譯時要把兩部分合二為一。如:
(1)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說》)
(2)枝枝相覆蓋,葉葉相交通。(《孔雀東南飛》)
(3)加以官貪吏虐,民日貼婦賣兒(《促織》)
例(1)的意思不是在東西叫囂,在南北隳突,而應是“叫囂隳突乎東西南北”,可譯為“到處大喊大叫,騷擾破壞”。例(2)也應合為“枝枝葉葉相覆蓋,相交通”,然后譯為“樹木的枝條和葉子都互相覆蓋,交叉掩映”。例(3)的“官貪吏虐”可調為“官吏貪虐”,譯為“當官的和差役們都貪婪暴虐”。
委婉的翻譯。
古人為了避粗俗、避忌諱、圖吉利或出于外交的需要,有時故意不直陳其事,把話說得很含蓄,這就是委婉。翻譯時應還原其本來的意思。如:
(1)權起更衣。(《赤壁之戰》)
(2)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師表》)
(3)季氏將有事于顓臾。(《論語》)
(4)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赤壁之戰》)
例(1)用“更衣”是為了避粗俗;例(2)用“崩殂”是為了避忌諱(死);例(3)的“有事”也是避忌諱(在老師面前說“戰爭”);例(4)的“會獵”是外交辭令。它們可還原為,“上廁所、逝世、作戰、會戰”。
用典的翻譯。
古人為了使行文典雅,言簡意豐,常或明或暗地引用典故,在翻譯時可靈活處理,一般可譯為這個典故所包含的普遍意義。如:
(1)廉者不受嗟來之食。(《樂羊子妻》)
(2)神仙之說,所謂為蛇添足。(《梅花嶺記》)
(3)燕然未勒歸無計。(《漁家傲》)
(4)效顰于茂叔。(《芙蕖》)
上四例加點處均用了典故,可分別譯為“侮辱性的施舍”、“多此一舉”、“外患未除”、“生硬模仿”。對于為人們所熟知的且已作為成語使用的典故,翻譯時也可保留原詞(如例(1)),或稍加變動(如例(2)可變為“畫蛇添足”)。
其他一些修辭方法,如擬人、排比、雙關、對比等,在運用上與現代漢語的習慣基本相同,翻譯時難度不大,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備考創新訓練使用指導
一、使用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