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文言文中一詞多義現象比較普遍,多義詞隨語境的不同,其意義也不同。然而在具體的句子里,只能用它的某項意義。在翻譯文言文時,確定多義詞的語境義特別重要。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就是“因文定義”,即根據上下文的語境推斷詞義,鎖定義項。其步驟是先列出詞語的所有義項,再聯系上下文文意揣摩分析,從而作出定奪。
例1.客有教燕王不死之道者,王使人學之,所使學者未及學而客死。王大怒,誅之。王不知客之欺己,而誅學者之晚也。夫信不然之物,而誅無罪之臣,不察之患也。(《韓非子》)
上文中的“誅”有三個義項 :(1)責問,譴責,引申為討伐、懲罰;(2)殺死,引申為鏟除;(3)要求。粗粗地看,“誅之”“而誅無罪之臣”的“誅”作殺死或責備講好象都可以。從“王大怒”來推測,應該是“殺死”才恰當。“而誅學者之晚也”的“誅”應該是責備、譴責之意,因為派去學“不死之道”的人沒有來得及學習,所以燕王要責備他,從而殺它。
文言文中還有部分詞語在語境中靈活運用而產生新的意義,這種情況更要依據語境作出合理的推斷。
例2.知其還,攜扶老稚出迎。崔宣道始代為長史,亦野次。(《新唐書。循吏傳》)
上文中的“次”義項有四:(1)臨時駐扎和住宿;(2)按順序排列,等次;(3)在排列上次一等;(4)量詞,動作的次數。“野”字是名詞作狀語,意思是“到城外、到郊外”。如果“次”選擇義項(1)似乎與文意相差很遠,然而選其他三個義項的任何一項則更不恰當。聯系“攜扶老稚出迎”的“出迎”來分析,“次”應該從義項(1)引申為“停在某地等候迎接”,《崤之戰》中“秦伯素服郊次”的“次”用法與此相同。
例3.事若不盡,應須禁者,公義即宿廳事,終不還闔。(《隋書》)
“闔”字的原意是門扇、門板,泛指門。文言文里常用借代的手法,這里的“闔”就是用來借代內室、住處。
例4.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瑾”、“瑜”都是美玉之意,譯其本意顯然不當,這里比喻高潔美好的節操志向。“懷”、“握”則是保持之意。
(二)組詞優選法
文言詞語絕大多數是單音節詞,翻譯文言文時要善于把單音節詞變為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由于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很普遍,因此,一個文言詞語組成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可以有許多個。翻譯時,把文言詞語組成含有這個文言詞語的雙音節詞,盡可能地組詞,越多越好,然后根據句意文意篩選確定最合適的一個。這種方法叫做“組詞優選法”。
例5.于是太子預求天下之利匕首。
預:預備、預測、預料、預先、預定、預想、干預、預先
求:追求、要求、尋求、求全、求取、求救、求饒、探求、需求、尋求、求取
全句意思是“于是太子預先求取(或尋求)天下最鋒利的匕首”。
例6.予本非文人畫士,甘受詬厲,辟病梅之館以貯之。
詬:詬罵、詬病、詬罵
辟:精辟、透辟、開辟、征辟、辟謠、開辟
貯:貯備、貯藏、貯存、貯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