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a、“乃”與“逐”相同,“且”與“而”不同。
b、“乃”與“逐”不同,“且”與“而”相同。
c、“乃”與“逐”相同,“且”與“而”也相同。
d、“乃”與“逐”不同,“且”與“而”也不同。
解析:“乃”與“逐”都是副詞,相當于“就”,“且”是連詞,表示兩種情況并列,“而”是連詞,表示先后承接的關系。
答案:a
4、下列最能解釋“軍皆殊死戰”理由的一項是
a、今日破趙會食 b、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
c、趙軍望見而大笑 d、韓信,張耳已入水上軍
解析:韓信有意背水布陣,使漢軍敗無退路,故漢軍皆殊死戰。c、d項的內容的確可以激勵漢軍斗志,但都不如“背水一戰”的刺激斗志;a項是最不能激發斗志的,因為“漢軍皆不信韓信的話,而“詳應”。
答案:b
5、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韓信得知趙軍沒有采納廣武君的計策,心中非常高興,于是抓住了這個機會,制定了破敵良計。
b、漢軍地理位置處于劣勢且兵力不多,要戰勝趙軍很困難。所以一開始,漢軍將領們對韓信破敵舉措沒有充足的信心。
c、為了打敗趙軍,韓信運用了各種迷惑敵人的戰術。如鼓行出擊,佯裝敗北,換旗易幟等。
d、井陘口之戰中,漢軍只分兩路夾擊,占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條件,終于大破趙軍。其勝利的主要原因在于韓信能把握戰機并運用了有效的戰術。
解析:比較四個選項,可以發現b項與d項在對同一問題上,觀點矛盾,b項“地理位置處于劣勢”,d項“占天時、地利、人和”的有利條件,可知,b項與d項中肯定有一個是錯誤的,再參看原文,“趙軍已先據便地為壁”,可知,漢軍并無地利。
答案:d
6、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從間道蔽山而望趙軍。
(2)若疾入趙壁。
解析:(1)本題考查的關鍵字是“間”“望”。高一第二冊“鴻門宴”已經學過“沛公已去,間至軍中”,“間”是“抄小路”之意;“望”是“觀察”“看”之意,也可以是“等候”之意。再結合全文,韓信破趙之計是引趙軍“出壁”,藏于山中的奇兵再潛入“趙壁”,然后“拔幟”。(2)“若”應是“你們”之意;“疾”即是“快”之意。
答案:(1)從小路進入山中隱蔽著觀察趙軍情況。(2)你們就迅速地沖進趙軍營中。
十二、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1-6題。
嚴光字子陵,一名遵,會稽余姚人也。少有高名,與光武同游學。及光武即位,乃變名姓,隱身不見。帝思其賢,乃令以物色訪之。后齊國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釣澤中。”帝疑其光,乃備安車玄纁,遣使聘之。三反而后至。舍于北軍,給床褥。太官朝夕進膳。司徒侯霸與光素舊,遣使奉書。使用權人因謂光曰:“公聞先生至,區區欲即詣造,迫于典司,是以不獲。愿因日暮自屈語言。”光不答,乃投札與之,口授曰:“君房足下,位至鼎足,甚善。懷仁輔義天下悅,阿諛順旨要領絕。”霸得與封奏之。帝笑曰:“狂奴故態也!”車駕即日幸其館。光臥不起,帝即其臥所撫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為理邪?”光又眠不應。良久,乃張目熟視曰:“昔唐光著德,巢父洗耳。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輿嘆息而去。復引光入,論逍舊故,相對累曰。帝從容問光曰:“朕何如昔時?”對曰:“陛下差增(差增:稍微胖了一點)于往。”因共偃臥,光以足加帝腹上。明曰,太史奏客星犯御座甚急。帝笑曰:“朕故人嚴子陵共臣爾。”除為諫議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釣處為嚴陵瀨焉。建武十七年,復特征。不至。年八十,終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