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XX年上海春季高考卷第18題(原文見附錄)
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詩開頭兩句猶如電影鏡頭,在讀者面前展現出一幅驪山圖景。
b.乙詩開頭兩句描述了詩人長途跋涉到華清宮后所見到的凄迷景色。
c.甲詩語言雖然不用難字,但精雕細琢,雄健豪放。
d.乙詩取景深遠,意味無窮,表現了對歷史的思索。
【解析】甲詩的語言根本談不上“精雕細琢,雄健豪放”,而是十分通俗易懂,語言樸實。答案:c
◆XX年北京春季高考卷第20題(原文見附錄)
簡答:這兩首詩為什么都寫到雁?
【解析】本題考查詩歌的表達技巧,運用一定的意象來抒發作者的感情。雁是候鳥,春秋遷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奮力飛回故巢。答案:這種景象每每牽動游子的思鄉之情,因此詩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濃濃的鄉愁。
◆XX年上海高考卷第18題(原文見附錄)
試從一個角度切入,對這首詞寫一段鑒賞性的文字。
【解析】此題難點在于學生要迅速找到本詩藝術方面的某一特點,且能圍繞詩歌原文作鑒賞,務必抓住一點,不要面面俱到,到處開花而又處處不實。答案:參考角度如形象、線索、對比、含蓄、以實寓虛、情景交融、語言風格等。
二、怎樣鑒賞古代詩歌
1、要準確把握詩歌的特點。
中國古代詩歌具有社會性、抒情性和審美性的特點。社會性指的是詩歌所涵蓋的特定歷史階段的政治生活、社會關系、風俗心理等。例如,王之渙著名的《登鸛鵲樓》一詩,不僅要看到詩中描寫了山河雄偉壯闊的氣勢,展現了詩人開闊遠大的眼界和奮力進取的胸懷,還要與盛唐時代共同的社會心理和精神面貌聯系起來。兩晉的山水詩歌無論是它產生的原因還是它的主旨意境,都和唐代山水田園詩有所區別;宋人雖然好在詩歌(還包括文章)中摻一些自己的議論評說,然而宋詩的價值在某些方面絲毫不遜于唐詩。抒情性指的是詩人藝術個性的差異,其中包括詩人的人生經歷、生活環境、性格氣質、才學天賦、美學理想、表達方式及感發對象等不同。李白對待“愁”的態度是“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杜甫則只能慨嘆道“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審美性指的是詩人的藝術追求,即通過物象創作寄寓其中的思想情趣、認識感受。例如,王維《田家樂》“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春煙”詩句,桃花、雨水、柳條、煙靄的形象,紅、綠的顏色以及整夜、春季的時間觸動了詩人的創作靈感,而讀者如果能透過這些描寫做進一步的聯想和想像:桃花、柳枝的風情嫵媚,紅綠色彩的亮麗鮮艷,“宿雨”與“春”的生機氣息──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就會躍然紙上,就會與作者產生共鳴。
2、具體到某一首詩的鑒賞,應著重解決以下問題:(1)理解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表達了怎樣的感情;(2)理解這首詩是怎么寫的,表達形式上有什么特點;(3)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對這首詩作出評價。
首先理解一首詩的內容重在整體感知,但詩中的關鍵詞語往往直接透露出對生活的感悟,集中體現出作者的感情,因此詩中的關鍵詞是理解內容的切入點,是要害,必須牢牢抓住。XX年高考題其關鍵是對“折柳”一詞的理解,而詩的尾聯“何人不起故園情”就直接透露了作者思鄉之情。另外,了解詩詞中的典故,掌握古代一些文化常識,也是準確理解詩歌內容需要突破的障礙。第三,詩人的生平、思想、詩歌創作的背景材料對理解詩歌內容也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