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屆高三語文古代詩文閱讀
b、歐陽修之所以成為北宋文壇的領袖,是因為他身居高位而且政績卓著。
c、歐陽修各類文章都有高深造詣,超過常人,所以被北宋文人尊為師長。
d、歐陽修善于發現人才,大力獎引后進,理所當然受到曾、王、三蘇等文人的一致擁戴。
解析:歐陽修能成為北宋文壇領袖,是因為他文學成就很高。
答案:b
7、將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雖機阱生前,觸發之不顧。
(2)故天下翕然師尊之。
解析:(1)本題在理解上,關鍵要抓住“雖”與“之”兩個虛詞的作用。“雖”在句中,表達的應是假設關系“即使”,而不是已成文實的轉折關系,所以c、d項可以排除;“之”在句中是助詞,主要是襯音作用,“觸發”與“不顧”并不是有選后的動作關系,所以可以把b、c項排除。(2)“翕然”有兩個義項,一是言論、行動一致;二是安定,從上下文看來,大家“師尊之”與“天下安定”并無關系,所以取“一致”項,另外,“師尊之”的“師”是名詞作狀語,“以對待師兄的禮儀”,用法同“吾得兄事之”的“兄”一樣。
答案:(1)即使面前有機弩陷阱,一觸即發也奮不顧身。
(2)所以天下士人一致以對待師長的禮儀尊奉他。
十一、閱讀下面一篇文言文,完成1-6題。
廣武君策不用。韓信使人間視,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逐下。未至井陘口三十里,止舍。夜半傳發,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間道蔽山而望趙軍,誠(韓信的字)曰:“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令其裨將傳飧,曰:“今日破趙會食!”諸將皆莫信,詳應曰:“諾。”謂軍吏曰:“趙已選據便地為壁,且彼未見吾大將旗鼓,未肯擊前行,恐吾至險阻而還。”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趙軍望見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將之旗鼓,鼓行出井陘口,趙開壁擊之,大戰良久。于是信、張耳詳棄鼓旗,走水上軍。水上軍開入之,復疾戰。趙果空壁爭漢鼓旗,逐韓信、張耳。韓信、張耳已入水上軍,軍皆殊死戰,不可敗。信所出廳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趙軍已不勝,不能得信等。欲還歸壁,壁皆漢赤幟,而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只逐亂,遁走,趙將雖斬之,不能禁也。于是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泯水上,禽趙王歇。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韓信使人間視 間:暗中
b、未至井陘口三十里,止舍 舍:設營駐扎
c、鼓行出井陘口 鼓:擊鼓
d、趙軍已不勝 勝:忍受
解析:從上下文“軍皆殊死戰,不可敗”,“不能得信”,可知“勝”應取“勝利”的義項。“舍”在“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中已接觸過動詞用法,“鼓”在“一鼓作氣,再而衰”中已接觸過動詞的用法。
答案:d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
a、諸將皆莫信,詳應曰:“諾。” b、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
c、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 d、斬成安君泯水上,禽趙王歇。
解析:a項“詳”通假為“佯”,“假裝”之意;b次“陳”通假為“陣”,“擺陣”之意,d項“禽”通假為“擒”,“捉住”之意。
答案:c
3、分別比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的字的意思,判斷正確的一項
信乃使萬人先行/兵逐亂,遁走
且彼未見吾大將旗鼓/趙軍望見而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