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上冊全冊教案
教學重點
了解地球的形狀及主要的地形和海陸分布,引導學生收集地球地貌的有關信息,與同學交流,感受地球的神奇、可愛。
教學難點
感受人類對地球的認識與探索的艱辛與執著。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地球儀。
學生準備:學生課前收集地球地貌的資料或圖片。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完成教材p44-p46頁內容,話題為“從‘天圓地方’說起”。
第二課時完成教材p47-p49頁內容,話題為“看看地球的表面”。
第三課時完成教材p50-p51頁內容,話題為“到兩極去探險”。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活動一謎語導入,感知地球
1.課件出示謎面:形狀圓圓像太陽,自己不能發光亮,青山綠水花兒美,它是生命的故鄉。大家猜,它是哪個星球?
2.師:對這個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星球,你有哪些了解?能用一兩句話說說嘛?板書:話說地球
【設計意圖:通過謎語,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通過學生的交流,可以更好的了解學生掌握的程度,為后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活動二認識地球的形狀
1.師:大家對地球方方面面的了解真不少,但我發現,大家對地球的形狀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地球是個球體。然而,古代的人是這樣認為的嗎?出示“天圓地方”,你認為他們當時的認識有道理嗎?
2.師:地是平的,像一個大托盤,被巨大的半球形天穹罩著,這些表面的現象讓“天圓地方”成為當時人們的共識,但也正如大家所言,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接觸到的事實越來越多,有些現象引起了人們深入思考,漸漸對“天圓地方”的結論產生了懷疑,對地球的形狀提出了新的觀點。
3.學生交流:什么樣的現象會讓古代人對“天圓地方”產生懷疑?他們又是如何用當時現有的條件去證明“地球是球體”這樣的猜想呢?
4.供料學習——“月食推想”、“環球航行”(提供的資料應重點呈現探索的艱辛與卓越)
5.后來古代的人們是如何去證明地球是球體的?請大家認真讀一讀相關資料,下面有一個表格,請同學們補充完整。
時間 人物 現象 猜想 付出的努力 結論
6.師:其實地球是球形這一概念最先是公元前五、六世紀的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提出的。以后,亞里士多德根據月食時月面出現的地影是圓形的,給出了地球是球形的第一個科學證據。16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麥哲侖領導的環球航行證明了地球確實是球形的。環球航行是一個非常艱辛的過程,要有著超于常人的毅力和執著,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航海家麥哲倫首次航行的故事。(多媒體展示)
7.學生交流:在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過程中,還有哪些人物或者事例打動了你?
8.師:是啊,“天圓地方”的時代,是人們不識地球真面目,只緣生在地球上的片面認識,而“地球是球體”這一重大發現靠的是人類觀察思考后的大膽猜想,挑戰共識,靠的是超于常人的毅力和執著,異常艱辛的努力過程。最終隨著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飛向太空,終于能從太空觀察地球了!看,這是人造地球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地球的形狀是怎樣的呢?第一位遨游太空的宇航員是誰?他看到地球真面目后發出了什么感嘆!
9.師:現在我們有能力,有發達的科技讓我們從遠處去俯瞰我們的藍色橢圓形地球,這個過程漫長而艱辛,人類為之付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現在我們一起去看一看第一次人類飛天看地球的過程,(多媒體)同學們,你們看了有什么想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