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單元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
雨果
雨果(1802—1882)是法國作家,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在詩歌、戲劇、小說、文藝理論等方面均有建樹。1830年,雨果的劇本《愛爾那尼》的成功演出,標志著浪漫主義對古典主義的勝利。1831年,雨果發表小說《巴黎圣母院》,揭露中世紀教會的黑暗和罪惡,同時宣揚仁慈與愛情創造奇跡的人道主義思想。1861~1869年創作長篇小說《悲慘世界》。這是一部杰出的世界文學名著,它從人道主義思想出發,描寫了下層勞動人民的悲慘遭遇,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法律為維護有產者的利益、與人民為敵的本質。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代表作之一。小說創作于1830年7月,1831年出版。主要故事情節是:在巴黎圣母院前歡度宗教節日之際,美麗純潔的吉卜賽姑娘愛斯梅哈爾達帶著一頭會耍雜技的小羊正在進行精彩的表演。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羅德對她起了邪念,指使敲鐘人加西莫多綁架她,但國王護衛隊隊長法比斯救了她。從此,少女愛上了法比斯,把他當作理想的情人。克羅德忌恨在心,他在愛斯梅哈爾達與法比斯幽會時,刺傷了法比斯,卻嫁禍于愛斯梅哈爾達,使她被判處死刑。行刑之日,加西莫多將她救出,把她安置在圣母院的頂樓。克羅德想得到她,遭到拒絕后,他將她交給了官兵,在圣母院頂樓看著她被絞死。加西莫多在憤怒中將克羅德推下頂樓,然后找到了愛斯梅哈爾達的尸體,死在她的身邊。愛斯梅哈爾達是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是歐洲文學史中不朽的女性形象之一。她美麗善良正直,寧死不屈。加西莫多是作品中另外一位備受奴役與摧殘的底層人物。他奇丑無比,駝背、跛足、獨眼,后來又因巴黎圣母院巨大的鐘聲震破了耳膜,成了聾子,好像天底下所有的不幸都集中到了他的身上。他淳樸率直,正義勇敢,知恩圖報,愛憎分明。《巴黎圣母院》是一部浪漫主義小說的典范。為了營造突兀離奇的藝術氛圍,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作者運用豐富的想像,采用夸張的手法,描繪了一幅色彩濃烈的社會圖景。
《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1862)是雨果的長篇小說代表作之一。全書共分五部,講述苦役犯冉•阿讓非同尋常的人生歷程。冉•阿讓原是個修剪樹枝的工人,由于偷了一塊面包而服了19年苦役。刑滿后他被米里哀主教感化,成了一個樂善好施的人。他化名馬德蘭,勤勞致富,并被推為市長。但由于他的苦役犯身份暴露,加之警官沙威作梗,再次被捕入獄。逃出來后,他從無賴德納第處救出已故女工芳汀的孤女珂賽特,隱居巴黎,繼續行善,但仍不斷遭到沙威的追緝。1832年他參加共和起義戰斗,在街壘戰中釋放了俘虜沙威,搶救了負傷戰士馬呂斯。后來,他成全了珂賽特和馬呂斯的婚姻,這對青年夫婦卻因誤會而疏遠了他。臨終前,誤會消除,他躺在青年夫婦懷里安然去世。《悲慘世界》是一部以史詩筆法寫成的現實主義杰作。它從滑鐵盧戰役揭開序幕,著筆于波旁王朝時期和七月王朝初期的社會生活,戰場、貧民窟、修道院、法庭、監獄、新興的工業城市、巴黎大學生聚集的拉丁區、硝煙彌漫的街壘等等,展示了一幅蔚然壯觀的19世紀初期法國社會歷史畫面。在所有的描寫中,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從而構成了藝術上的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