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單元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
1954年,愛倫堡發表的小說《解凍》,寫的是1953年冬至1954年春的一個工廠中發生的事。在作者的心目中,這個工廠的廠長菇拉甫遼夫是斯大林時代“官僚主義者”的典型,他思想保守、僵化,沒有人情味,不關心工人生活,只追求生產指標。這個廠長最后因工廠發生事故而被撤職,他的妻子也因厭惡他而離開他。小說借書中一個人物之口說:“解凍的時候到了。”這部小說通過斯大林時期人與人之間關系、人的心理變化,來說明斯大林的統治是“冰山”,被統治的人也是冷酷無情的,暗示斯大林的逝世會使長期冰凍的江河解凍。《解凍》一書一問世,便受到西方的重視,被認為是蘇聯“解凍文學”的先聲,它反映了當時蘇聯社會的變化。但這篇小說當時在蘇聯國內曾受過批判。
蕭伯納和他的代表作《蘋果車》
蕭伯納(1856—1950)是英國戲劇家。他的母親靠唱歌和教授音樂謀生。在母親的熏陶下,他也培養起對音樂的愛好,為一些報刊寫音樂評論和劇評,并從事新聞工作。蕭伯納的世界觀十分復雜,在他接觸社會主義思想的同時,也受到當時歐洲流行的叔本華、尼采等唯心主義哲學的影響。但他對帝國主義的反動政策和資本主義社會虛偽的宗教、倫理等方面抱著批判的態度。1885年蕭伯納開始戲劇創作,到1949年為止,共完成劇本51部。《蘋果車》是蕭伯納后期的重要作品。這是一出政治諷刺劇,以英國的議會制為攻擊的對象,以內閣會議為主要情節。劇中的國王馬格納斯和首相卜羅塔斯相互較量,看誰是英國的真正統治者。國王表示要退位,并將作為平民競選下院議員,如果他被選進國會,他將組織一個政黨,他的剛接任的兒子羅伯特國王很可能會讓他組閣。首相意識到即使自己目前取得權力,未來也將敗在國王手下,于是他不得不宣布危機已經過去,一切照舊。劇中還有一個插曲:美國大使宣布美國將同大英帝國重新合并,企圖吞并大英帝國。在這個劇本里,蕭伯納表達了自己的政治主張,指出了以英國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民主制的缺陷。馬格納斯的內閣聲稱他們是按人民的意志辦事,其實他們并不負多少責任,負責任的倒是國王本人。國王行使的否決權,防止了極端民主化。在蕭伯納的戲劇作品中,社會問題劇占了很大的比重,這些戲能啟發觀眾去思考問題,他的戲能引人發笑,始終抓住觀眾的興趣和注意力。此外,他還能以豐富和引人入勝的語言,表現了獨特的機智和幽默。
貝克特
愛爾蘭戲劇家、小說家。19xx年出生于愛爾蘭都柏林市一個猶太人家庭。學生時代去巴黎游歷時,遇到喬伊斯,當過他的秘書。1927年在都柏林三一學院畢業,1928年至1930年在著名的巴黎高等師范擔任英文講師,并與人合作把喬伊斯的作品翻譯成法文。其間,回到都柏林工作。1938年開始定居巴黎,德軍占領巴黎期間,曾參加抵抗運動,后因組織暴露隱居鄉下,寫了長篇小說《瓦特》。1945年以后改用法文寫作,1946年至20世紀50年代初是創作的高峰期,主要作品是1952年創作的兩幕劇《等待戈多》,主要情節是兩個癟三在荒涼的鄉間土路上無聊地等待戈多的情景,至于戈多是誰,為什么要等他,劇中都未作交待。此外還寫了三部曲小說《馬洛伊》(1951年)、《馬洛伊之死》(1951年)和《無名的人》(1953年),其中,《馬洛伊》曾被一些評論家稱為20世紀的杰作之一。1969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主要是“他那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說和戲劇作品使現代人從精神貧困中得到振奮”,并且他的戲劇“具有希臘悲劇的凈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