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單元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
蘇薩
約翰•菲利普•蘇薩(1854~1932),美國作曲家、軍樂指揮家。10歲起學習小提琴與和聲學,16歲即指揮樂隊在劇場和影院中演出。曾擔任美國海軍陸戰隊軍樂領隊、美國海軍樂隊總指揮,四次率領自己所組織的樂隊,赴歐洲旅行演出。19xx年又作范圍更廣的環球演出。作有大量軍樂曲和輕歌劇、歌曲等,對美國銅管樂的發展起了重大的推進作用。所作軍樂曲中,最著名的有:《星條旗永遠飄揚》《永遠忠誠》《中學學生軍》《自由鐘》等。
“貓王”普萊斯利
普萊斯利(1935—1977)生于密西西比州的圖佩洛。他居住的地方是底層的白人和黑人雜居之地,他有機會吸收白人的音樂,也有機會吸收黑人音樂,如節奏布魯斯、鄉村音樂、西部搖擺樂和博普音樂等等。他在1954年發行了第一張唱片《那很不錯》,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在孟菲斯地區銷售了7000張唱片。1955年,他與當時聲望大作的rca公司簽訂了合約,并擁有了自己的5人樂隊,很快發行了第二張專輯《艾維斯•普萊斯利》,立刻使他在美國聲名大振,當時他被認為是一名最有前途的鄉村音樂歌手,而實際上,他的演唱中有著很重的節奏布魯斯和教會贊美歌的影響。他的表演也極有特性,動作強烈夸張,而在電視中出現時,他那粗獷的表演、下身的特寫、腳的擺動和臀部的顫抖更引起人有關性的聯想。普萊斯利真正是使搖滾樂讓年輕人瘋狂的第一人。在他的音樂中,強有力的電聲樂器刺激了年輕人好奇和敏感的神經,他的演唱渲泄了年輕人心底的呼喊,使他們的情緒獲得疏導和發泄。普萊斯利的搖滾樂音樂也直接明確地將年輕人和成年人之間的種種隔閡揭示出來。普萊斯利的搖滾樂改變了原來抒情、柔美、民謠風格的流行音樂,他把內容指向年輕人的生活空間、精神空間和社會空間,完全超越了其他流行音樂形式的內容范圍。實質上,搖滾樂已經不是一種純粹的娛樂活動了。僅1956年,他的唱片銷售量就打破了1000萬張的記錄,這在當時是一個巨大的數字。繼《魂斷旅館》之后,又有《獵犬》、《想你,要你,愛你》、《不要殘忍》、《柔情》等曲子,一首首登上排行冠軍寶座,成為年度最暢銷唱片。1958年,他應征入伍,被派往德國,1960年復員。此后他的音樂風格融入了更多柔和的成分。后來一度在家鄉隱居,除了拍電影以外,與他的崇拜者們很少接觸。1968年底再次出山,精彩的演出展示出他的風采不減當年,而1973年在夏威夷的演出時,首次通過衛星向全世界展現普萊斯利的演唱和表演魅力,在世界范圍內又掀起一個“普萊斯利熱”的高潮。1977年8月16日病故,終年只有42歲。截止他去世時為止,他的唱片至少被發行了5億張以上。他的歌迷包括各種層次的人,他的歌聲中有呼喊、甜美溫柔、敘事、愛國、宗教、逃避現實、抨擊社會、鄉土氣息、浪漫情調,等等內容。
爵士樂
即爵士音樂(jazz)。爵士樂最早來自非洲音樂。非洲音樂隨著黑人奴隸一道傳入北美,成為北美黑人奴隸的一種主要音樂形式。非洲音樂受到歐洲音樂的影響,產生了許多音樂形式,如布魯斯和拉格泰姆等音樂形式。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美國的新奧爾良一帶,黑人小型銅管樂隊演奏布魯斯和拉格泰姆等樂曲為舞蹈伴奏時,產生了最初的爵士樂,當時人們稱它為“新奧爾良爵士”。起初,爵士樂師都不識譜,他們憑著良好的音樂素質、聽覺和記憶來熟悉基本曲調及其和聲結構,以此為主題作即興變奏。這種節奏一個接一個,變化無窮,可以充分發揮爵士音樂家的聰明才智和創造力。即使后來爵士樂必須按譜演奏時,樂譜也只是記錄樂曲的基本輪廓。1917年前后,白人也開始演奏爵士樂。此后,爵士樂在芝加哥、紐約一帶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出現了一批著名的爵士音樂家如l.阿姆斯特朗,他被譽為“美國爵士樂的化身”。在此期間,爵士樂風行美國,并流傳到世界許多國家。爵士樂作為20世紀最流行的一種音樂形式,不僅影響了其他流行音樂形式,也影響了嚴肅音樂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