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單元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
(6)教材簡述了二戰后電影新技術的發展,建議教師要引導學生分析得出其主要條件是第三次科技革命,電子計算機等高科技的發展。對涉及到的專業術語建議教師簡單講解即可。環形電影是指觀眾在四面銀幕環抱中,隨意從不同的角度欣賞畫面,仿佛置身于真實的環境中。全息電影是利用光波的干涉現象來紀錄影像和重現影像的方法拍成。觀看時不必帶特殊的眼鏡,用一只眼睛也可以看到立體影像,一般多用于拍攝風光片、木偶片和動物等。20世紀90年代以來,電影技術充分利用三維動畫、數字技術、多媒體等高科技手段,如《侏羅紀公園》里奔跑的恐龍和始祖鳥;《泰坦尼克號》里巨大的輪船沉入水中等。
教學建議:本目教材識記能力和分析歸納能力要求較高,指導學生多看書總結、整理電影起源和發展的過程并注意與兩次科技革命相聯系。同時影視、圖片資料豐富,建議教師利用多媒體或幻燈形式進行適當補充,但由于課時限制,對教材中提到的經典片不可能面面俱到,可指導學生上網或到圖書館查閱了解。
第二目“電視的起源與發展”,教材分別從電視系統的研制、電視藝術在英、美的發展、電視藝術的普及應用三方面講述。
(1)電視系統的研制成功
講述本段前,建議教師先補充電視的概念:英文中電視television是由希臘文tele(從遠處、遠的)和拉丁文visio(看)組成的,它的意思是遠距離傳送可視畫面。引導學生思考電視出現的條件:第二次科技革命,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講述電視系統研制成功的過程時,建議教師借助多媒體形式,適當補充資料幫助學生梳理知識。19世紀末,少數先驅者開始研究設計傳送圖像的技術。19xx年,英國人貝爾威爾和德國人柯隆發明了一次電傳一張照片的電視技術,每傳一張照片需要10分鐘。1924年,英國和德國科學家幾乎同時運用機械掃描方式成功地傳出了靜止圖像。但有線機械電視傳播的距離和范圍非常有限,圖像也相當粗糙。
1923年,俄裔美國科學家茲沃里金申請到光電顯像管、電視發射器及電視接收器的專利,他首次采用全面性的“電子電視”發收系統,成為現代電視技術的先驅。電子技術在電視上的應用,使電視開始走出實驗室,進入公眾生活之中,1925年,英國科學家研制成功電視機。1928年,美國紐約31家廣播電臺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電視廣播試驗,由于顯像管技術尚未完全過關,整個試驗只持續了30分鐘,收看的電視機也只有十多臺,此舉宣告了作為社會公共事業的電視藝術的問世,是電視發展史上劃時代的事件。
1929年美國科學家伊夫斯在紐約和華盛頓之間播送50行的彩色電視圖像,發明了彩色電視機。1933年茲沃里金又研制成功可供電視攝像用的攝像管和顯像管。完成了使電視攝像與顯像完全電子化的過程,至此,現代電視系統基本成型。今天電視攝影機和電視接收的成像原理與器具,就是根據他的發明改進而來。
(2)電視藝術在英國、美國的發展:教材強調了20世紀30~40年代,電視藝術在英國和美國有了長足的發展。建議教師結合教材,適當補充資料即可。
1936年11月2日,英國廣播公司在倫敦郊外的亞歷山大宮,播出了一場頗具規模的歌舞節目,并首次開辦每天2小時的電視廣播。全倫敦只有200多臺收視電視機,但它標示著世界電視事業開始發跡。對當年柏林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報道,更是年輕的電視事業的一次大亮相。當時共使用了4臺攝像機拍攝比賽情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電子攝像機。這臺機器體積龐大,它的一個1.6米焦距的鏡頭就重45公斤,長2.2米,被人們戲稱為電視大炮。此后,價格相當昂貴的電視在英國中上層家庭開始有所普及。1937年,該公司播映英王喬治五世的加冕大典時,英國已有5萬觀眾在觀看電視。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英國約有兩萬家庭擁有了電視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