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單元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
1939年4月30日,美國無線電公司通過帝國大廈屋頂的發射機,傳送了羅斯福總統在世界博覽會上致開幕詞和紐約市市長帶領群眾游行的電視節目。成千上萬的人擁入百貨商店排隊觀看這個新鮮場面。二戰結束時,美國約有7000臺電視機。二戰前開辦電視的還有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國。
(3)電視藝術的普及應用:建議教師從電視藝術普及的條件、時間及表現三方面把握教材。
聯系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結合本節整體教材指出電視藝術普及的條件:電子技術等方面的進步,社會巨大變化和人類新的精神需求及商業利潤的驅動。建議教師從電視機研制、電視轉播、電視節目制作三方面稍作補充,如:電視機經歷了從黑白到彩色,從電子管、晶體管電視迅速發展到集成電路電視,目前,電視正在向智能化、數字化和多用途化邁進;電視轉播也由衛星傳播到衛星直播。
表現:教材以美國和中國為例加以說明,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電視事業發展超過英國:從1949年到1951年,電視機數目從1百萬臺躍升為1千多萬臺,1960年全美電視臺高達780座,電視機近三千萬臺,約有87%的家庭擁有至少一臺電視機。同時期英國只有190萬臺電視機,法國3萬臺,加拿大2萬,日本4千臺。1993年底,美國98%的家庭擁有至少一臺電視機,其中99%為彩色電視機。
1958年,中國第一臺黑白電視機在天津誕生,同年,開始試播。當時,全國只有50多臺黑白電視機。1971年,全國已建有電視臺32座。21世紀初,中國大陸的電視覆蓋率高達94%。
教學建議:本目教材內容較為簡潔,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學會知識遷移。有關電視發明過程中的術語和有爭議的問題,可指導學生上網查詢。
第三目“影視藝術與人類生活”,教材主要寫了五個方面:(1)影視是社會進步的產物,反映著人類在科學技術上的進步。(2)直接引領著文明發展趨勢和社會風尚,滿足人們不同層次的審美需要和精神追求。(3)影視藝術與其他藝術既區別又聯系,它通過特有的技術手段,使人感受到視覺沖擊和心靈啟迪。(4)影視藝術的影響在人類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5)由于電視本身的特點,它已經成為現代社會成員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空中課堂”是一種新的教學形式,主要由電視、廣播、網絡這三種遠程教育方式構建。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與教師的交流不是面對面,而是通過電視熒屏來實現。關于【歷史縱橫】建議教師結合畫面、文中資料,引導學生課堂討論。或布置學生課下查閱資料、結合自身實際書寫小論文。
教學建議:本目教材條理清楚,建議教師通過設計問題,訓練學生的概括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設計與案例
1.教學設計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單元學過的藝術形式,指出同時期出現了一門新興的藝術──影視藝術,導入新課。
關于“電影藝術的起源與發展”這一目的教學,應重點分析影視藝術起源和發展的條件,強調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迅猛發展,是電影藝術出現的重要條件,引導學生回顧第二次科技革命時有哪些重要的科學技術?在講授影視藝術的起源與發展過程時,注意引導學生解決“學思之窗”中的問題,用談話法指導學生依據教材解決問題:概括電影發展史上的幾個階段,每個階段有那些重大的事件或者電影作品?蘇聯電影發展原因、特點,好萊塢電影特點等。啟發學生分析二戰后電影技術突飛猛進的主要條件。如能配合相關音像資料,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