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單元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
新古典主義美術主張繪畫要選擇嚴峻的重大題材,在古代歷史和現實重大事件中尋找創作題材;在表現形式上,強調理性,注重畫面的嚴整和諧。浪漫主義畫家深入發掘人類的感情世界,注重感情表現;注重畫面整體的完整統一,卻不拘泥于局部和細節的過分描繪和刻畫;特別強調色彩的作用,畫面豐富多彩,輝煌瑰麗。
2.印象畫派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解題關鍵:光學發展的推動;如何用光和色。
思路引導:重視光和色的作用;畫面明亮燦爛。
答案提示:印象畫派對光和色有著濃厚的興趣,認為光和色就是表現的目的,大千世界、萬物造化的生動和美感,統統歸于光和色的作用;印象畫派作品的畫面明亮燦爛,令人耳目一新;畫面表達了豐富生命力和光色和諧的藝術風格。后期印象派主張抒發個性,吸收東方藝術的特點;他們的畫大多線條粗獷、形式夸張、色彩明快,富有裝飾味。
二、學習延伸
1.名畫鑒賞
活動提示:《唐吉老伯》與《向日葵》有明顯相似之處,都出自梵高之手,屬后期印象畫派。《旋轉木馬》由一些立體幾何圖形構成,屬現代主義美術。
2.座談會
略
(河北省石家莊市第四十一中學 孫素沾)
五、資料與注釋
1.原始資料
要了解藝術家的趣味與才能,要了解他為什么在繪畫或戲劇中選擇某個部門,為什么特別喜愛某種典型某種色彩,表現某種感情,就應當到群眾的思想感情和風俗習慣中去探求。
由此我們可以定下一條規則(要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一群藝術家,必須正確的設想他們所屬的時代的精神和風俗概況。這是藝術品最后的解釋,也是決定一切的基本原因。)這一點已經由經驗證實;只要翻一下藝術史上各個重要的時代,就可看到某種藝術是和某些時代精神與風俗情況同時出現,同時消滅的。
──丹納《藝術哲學》
2.課文注釋
新古典主義美術
18世紀下葉興起、至19世紀初走向成熟的古典主義,是舊古典主義積極因素的升華,被稱作新古典主義,又稱革命的古典主義。
新古典主義的原則可以歸納為三個方面:(1)思想內容上,提倡重大莊嚴的題材,主張表現純潔靜穆的內容。(2)藝術表現上,強調藝術形式的完整嚴謹,強調法則與理念,而不太強調感情與表現。(3)美術技巧上,強調素描的嚴格,注重以線造型,對色彩的作用及其氣氛的創造不甚重視。
古典主義繪畫對法國大革命也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瀾作用。但當斗爭形勢復雜化、大革命走向低潮,這種往后看的歷史道德觀便顯露出它保守的一面,失去了它原有的積極作用,僅留有崇尚古典題材和嚴謹形式的外殼。即使如此,古典主義的某些原則對促進西方美術走向第三次高峰的繁榮,仍然起了開路先鋒的作用,18世紀末初步形成,并成為19世紀最早的一個大畫派。為古典主義美術做出特殊貢獻的是達維特與安格爾。
大衛及其主要作品
大衛(1748—1825),法國畫家。1748年8月30日生于巴黎,1825年12月29日卒于比利時布魯塞爾。作品有《求乞的貝利薩里》《荷拉斯兄弟之誓》(藏盧浮宮博物館)《布魯特斯》(藏盧浮宮博物館)《馬拉之死》《薩賓婦女》等。拿破侖統治時期,被授予首席畫師,創作了一系列歌頌拿破侖的作品。代表作《波拿巴在圣•貝爾拿特險坡上》《加冕》(藏盧浮宮博物館)等場面宏大,氣勢壯觀,堪稱帝政時期新古典主義繪畫的代表作。《馬拉之死》(1793)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創作于馬拉死后不久。在《馬拉之死》的畫面上,人們似乎看到了真實歷史的再現,因為身患濕癥,馬拉每天都需要坐在浴盆中浸泡幾小時,同時處理他的公務。在畫家筆下,我們看到的是,剛剛被兇手科爾黛刺死的馬拉坐在浴盆中,鮮血從他的胸部順著浴盆往下流,兇手用的匕首拋在地上,他的左手拿著科爾黛交給他的短箋,握著鵝毛筆的右手無力地垂落下來,臉上是瀕于死亡的表情,但卻沒有痛苦,畫家用簡潔的藝術語言刻畫了人民之友馬拉生活的簡樸和工作的勤奮,表現了他的堅韌不拔的自我犧牲精神。這幅畫的構圖單純而明確,占據畫面二分之一的蘭灰色背景上什么也沒有,愈加襯托出前景人物的悲劇性,方形木墩就像紀念碑一樣起著穩定構圖的作用,特別是上面寫著“獻給馬拉,大衛”的題字,更顯出它的存在是不可少的。從上方射來的光線在暗面低沉的背影襯托下使得主人公顯得更加突出,強烈的明暗對比使得形象具有紀念碑雕刻的立體感。畫面中的一些細節也是耐人尋味的。例如:兇手科爾黛給馬拉的短箋上清晰可見地寫著:“1793年7月13日馬麗•安涅•夏洛特•科爾黛,致公民馬拉,我是十分地不幸,為了指望得到您的慈善,這就足夠了。”木墩上附有紙幣的便條是一位革命的同情者寫給馬拉的:“請將這五法郎的紙幣交給一個五個孩子的母親,她的丈夫為祖國獻出了自己的生命。”1893年,這幅稀世珍品被比利時布魯塞爾博物館收藏。《拿破侖加冕式》是他的另一幅代表作,畫家用了兩年時間(1805~1807)才完成這幅畫,它忠實記錄了拿破侖加冕這一歷史場景。該畫現收藏于巴黎盧浮宮,它高610厘米,長約931厘米,全幅畫中有一百五十多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