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單元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
《伏爾加河纖夫》
《伏爾加河纖夫》由俄國畫家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1844—1930)在19世紀80年代初所作。畫面以狹長的橫幅展現這群纖夫的行列。伏爾加河畔陽光酷烈,沙灘荒蕪、近景只有埋在沙里的幾只破筐作點綴。景色十分凄寂。一隊穿著破爛的纖夫在拉著貨船,步子是那樣地沉重,似乎可以聽到壓抑低沉的“伏爾加船夫曲”的回聲。纖夫共有11個人,約略分成三組。每一個形象都被列賓仔細推敲過,畫過人物寫生。他們的年齡、經歷、性格、體力以及他們的精神氣質各不相同。畫家把這些性格作了高度的典型化,又都統一在主題之中,F據畫家本人的記述,分別來介紹這里的每一個人物的情況。最前一組共四人,領頭的名叫岡寧,他的表情溫順,然而性格堅韌,具有一種內在的意志力,此人約有四五十歲。他那雙深陷的眼睛使他的前額更加突出,顯出了他的智慧。列賓在他的頭上畫上一塊包頭的破布,似乎要把他塑成古希臘哲學家的樣子。他原是個神父,后來被教會革職,一度充任過教堂唱詩隊的指揮。他身體結實,兩手下垂,胸前那一條纖索繃得很緊,而身上的麻布衫卻滿是補釘。在他右邊的一個是身材魁梧的憨直的農民漢子,他赤著腳,頭發蓬亂,滿臉濃密的胡子,似乎在低低地向岡寧絮叨著什么。這個形象起著襯托岡寧的前傾的身子的作用。在他后面是一個細長的瘦子,年近四十,身子大部分被擋住了。他頭戴麥稈帽,叼著一只土煙斗,頭顯得尖小一些。他挺直著身子,這樣可使纖索松弛,好像是想省點力氣。這個瘦子的左側,則是一個躬背彎腰的纖夫,他原來是個水手,叫伊卡爾。他的兩手向下握攏,神色嚴厲,眼神凝注,直對著前方。中間一組也是四個人:穿一身粉紅色破衫褲的少年名叫拉里卡。看來這個少年是初加入這支行列,他那還未曬黑的皮膚,緊蹙的眉頭告訴觀者,這種勞動對他來說是負荷過重了。他正用手在調節壓在自己肩頭那根擦痛了皮膚的纖索。畫家在這個新的受壓迫者身上似乎要找到一種希望,那就是不甘心受剝削,要反抗。令人注目的是,在這個少年頸上還掛著一只十字架,這是父母給孩子的信物,祈求上帝能保佑他路上平安。列賓為畫這個少年纖夫,曾從他熟悉的孩童形象中挑選了一個作模特兒。少年拉纖這種現象,也如資本家利用童工榨取勞力一樣殘酷,這是沙皇俄國的農奴制度的罪惡,也是畫家所要抨擊的主要目標。緊靠在拉里卡后面的,是一個受盡風霜之苦的禿頂老漢,他皮膚黝黑,臉色陰沉,一邊斜倚在纖索上,一邊在打開自己的煙袋,想偷閑抽口煙來緩解一下自己的苦悶。他和前面的少年,在色彩上構成了強烈對比。兩代人,不同的命運,卻系在一根繩索上。少年右邊是個羸弱有病的纖夫,他步履艱難,全身虛弱,正在用袖口擦汗。頭發露在無檐帽的外邊,顴骨聳起,淚囊水腫,他未來的路程意味著更大的厄運,我們似乎可以聽到他那急促的喘息。在拉里卡與老漢之間,露出了另一個纖夫的腦袋頂,此人看樣子是個韃靼人。最后一組三人,走在前面的是個退役軍人,白色的襯衫外面加了一件坎肩,帽子壓得很低;背后一個皮膚黝黑的據說是個流浪的希臘人。最后一個人只見到了他的低垂的頭頂,此人似乎走得更加吃力,他正在往一個小坡上移動。全畫以淡綠、淡紫、暗棕等色調來描繪上半部的空白,使這條伏爾加河流顯得更為慘淡了。這是為了加強人物的悲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