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單元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
米勒
米勒(1814—1875),法國“農民畫家”,出生在諾曼底海邊農村。19世紀40年代初期,米勒致力于對一些著名畫家及其作品的研究。1849年,落戶巴比松,住進農舍,創作內容轉向描繪農民的田間勞動和他們的家務活動。米勒筆下的農民,每幅作品中不過一到三人,人物形象高大、嚴峻,畫面宏偉、樸素,頗具紀念碑的氣勢。在作品中,他只是如實地反映出勞動和勞動者的苦難,從痛楚、折磨中去表現傷感的美。由于他是將社會底層的貧苦農民作為作品中的主人公,在當時的情況下,從客觀上促進了法國民主主義運動的發展。代表作品有《播種者》《拾穗者》《晚鐘》,號稱“三部曲”,評價甚高!恫シN者》畫面上只有一個人物──播種者,他頂天立地,占據著畫中央,為了突出人物,背景和道具減到最少程度,構圖極其單純,除了遠處一個趕著牛耕地的農夫以外,前景上只有這個頂天立地的播種者。地平線在這里是惟一重要和突出的背景,它向播種者大步前進的方向波動傾斜,加強了人物前進的動勢,并與播種者的手和步伐,共同造成一種非常均衡有力的運動旋律,使觀者感到畫面上人物的運動是欲收不止的,他那大步前進的力量是不可阻擋的,仿佛他將一直走到畫的外邊,一直走到遠處。它像是米勒所堅持的藝術道路的宣言,播種者的雄姿整個兒浸融于暗紅色夕陽的逆光和黃昏的暗影之中,他臉上和身上的色彩和線條,卻是模糊不清的。只隱約可見他身著褪了色的紅上衣、藍褲子,扎著白色綁腿,但這一切均被朦朧暗影所融化、糅合,仿佛同大地溶在一起了,使他那大步流星的雄健的播種姿態形成一個“全體形態的效果和剴切的動作而表現的”(米勒語)美的形象。《拾穗者》(1851年)畫面上是一片收獲過的麥地,遠處有滿載麥子的馬車、麥垛和忙著運走麥子的人。近處三個農婦彎著腰在撿拾落下來的麥穗。有人說,米勒在藝術上對法國農村現實的表達并不只是體現一種安于天命的思想,而是寓強烈的呼聲于無聲之中,正像當時的進步批評家說的,它是“反對貧困的起訴書”。
印象畫派
克勞德•莫奈(1840—1926),印象畫派的開拓者,1874年,莫奈和一些志同道合的畫家舉行了一次畫展,其中有莫奈的《日出•印象》──畫的是透過晨霧看到的港灣景色。當時一個名為勒羅的批評家譏諷這一派藝術家為“印象主義者”。1877年,莫奈等畫家舉行第三次畫展時,開始自稱印象主義者。從此以后,印象主義和印象主義者之名就一直沿用下來。印象畫派出現。直到一個世紀后,法國批評家加米爾•莫克萊在其《印象主義》一書中才對19世紀末期法國印象主義畫派有比較全面的評價:“過去了一個世紀,我們現在就很難理解為什么這些畫當時會激起那樣一場嘲笑和憤慨的風波。我們不難認為這種外觀速寫化跟輕率從事風馬牛不相及,而是偉大藝術智慧的結晶!庇∠螽嬇烧J為:在自然界中,任何一種顏色都不是獨立存在的。物體的顏色是純粹的幻想,顏色的惟一來源是日光,日光籠罩萬物,使它們時刻呈現出新的顏色。人們無法確切知道現實和非現實的界限何在,人們在感知自然的視覺印象中可以區別兩個概念──形和色,這兩個概念不可分。人們只是人為地區別素描和色彩,而在自然界中它們是分不開的。光顯示著形,它穿透繁密的樹葉,戲耍于巖石的表面,貫穿著深遠的氣層,賦予它們以種種顏色。光一消失,形和色就隨之不見。人們只能看見顏色,一切物體都有顏色,可以根據不同表面的不同顏色區別物體的形,即這些不同染色面的分界。根據或暗或明的顏色,即繪畫中所說的關系作用,能夠獲得距離、透視和體積的概念。關鍵就是使眼睛可以區別物體距離的明暗強弱程度。繪畫不是,也不可能是自然的模仿,而只是在僅僅擁有三度空間中的兩度空間這一前提下有條件地表現自然,所以關系作用就成為在平面上表現深度感的惟一手段。因此,是顏色產生素描,形和色是互相依存的兩種幻覺。物體沒有自己獨有的顏色,有的只是光在它的表面的不同速度的顫動。沒有色就沒有形,沒有形就沒有色。光譜的各種顏色在我們所看見的一切物體上重新組合。七種基本顏色,以各種不同的分量進行一定的組合,產生其他顏色。莫奈正是運用了作為印象主義技法的基本原理的色彩分解論,形成了他自己的手法。它以一個主題(如一個最亮的點)為基礎,然后在畫布上不斷發展這一主題的各種變奏。因此,以莫奈為代表的印象派的油畫,由于這種探求而具有一種完全獨特的面貌,陰影是用藍、粉、綠各種色點拼湊起來的,沒有一點單色和黑色,放眼看去一片色彩閃爍。實際上,印象派的這種“點彩法”不是當時被人們認為的那樣亂涂一氣,而是極難的畫技,它并非輕而易舉,不比素描容易,只有像莫奈等這樣驚人的妙手,才會讓人覺得他們的藝術是精益求精的,這種技法畫的畫,是不容許改來改去的。1874~1886年間,印象主義畫展共舉辦了八次。雖然第一、二次畫展時,受到了輿論界的猛烈批評。但到舉行第三次畫展時,印象主義已成為社會上具有很大影響的藝術流派了。稍后,法國出現了所謂的“新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畫家主張采用光學原理將純粹的色彩用小點塊的方法,彼此相鄰近地排列在畫布上,以求得比在畫板上進行色調混合的更高明亮度。19世紀80年代以后,法國出現了一群畫家,他們主張重新重視美術中形成的觀念和強調作者主觀的重要性,他們強調藝術形象要異于客觀物象,要滲透作者的主觀感情和情緒,這些畫家被稱作“后期印象派”,代表人物有塞尚、梵高和高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