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單元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
威爾第
裘塞佩•威爾第(1813—1901),偉大的意大利作曲家。1842年,創作了歌劇《那布科王》,演出異常成功,一躍而成意大利第一流作曲家。19世紀50年代是他創作的高峰時期,寫了《弄臣》(1851)、《游吟詩人》(1853)、《茶花女》(1853)、《假面舞會》(1859)等七部歌劇,奠定了歌劇大師的地位。1871~1872年應埃及總督之請,為蘇伊士運河通航典禮創作了《阿伊達》。晚年又根據莎士比亞的劇本創作了《奧賽羅》(1887)及《法爾斯塔夫》(1893)。19xx年逝世于米蘭。一生創作了二十六部歌劇,善用意大利民間音調,管弦樂的效果也很豐富,尤其能繪聲繪色地刻畫劇中人的欲望、性格、內心世界,因之具有強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歌劇作曲家之一。《茶花女》劇本由意大利作家皮阿威根據小仲馬的同名悲劇小說改編而成。同年3月初次演出于維也納。威爾第把音樂注意力集中在表現主人公瑪格麗特的內心世界,表現她的真正的高尚的形象,揭示女主人公的精神品格,揭示她的愿望跟她周圍的環境之間深刻的矛盾沖突。這部歌劇音樂以細微的心理描寫、誠摯優美的歌調和感人肺腑的悲劇力量,集中體現了中期威爾第歌劇創作的基本特點。
普契尼
賈可謨•普契尼(1858—1924),意大利歌劇作家,真實主義歌劇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普契尼的音樂中吸收話劇式的對話手法,注意不以唱阻礙劇情的展開,除直接采用各國民歌外,先于現代派作家使用某些新的手法。普契尼一生執著于歌劇創作,直到生命垂危時還放不下他手中的天鵝之歌──《圖蘭朵》。他一生創作了十二部歌劇,都取得了程度不等的成功。如《蝴蝶夫人》《托斯卡》等。在歌劇《圖蘭朵》中他采用了中國民歌《茉莉花》。普契尼在他的歌劇作品中塑造了許多真摯感人的形象,生動地描繪著人間世態,他的音樂雅俗共賞,他善于選擇富于舞臺效果的題材并從中發掘出戲劇性……這種種特長使他終于能成為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意大利的、也是世界的杰出歌劇作曲家。
比才
比才(1838—1875),法國作曲家,生于巴黎。4歲開始學習音樂,9歲進入巴黎音樂學院,學習鋼琴、管風琴和作曲。1863年創作出第一部歌劇《采珍珠者》,引起樂壇注目,其后又寫出《伊凡雷帝》《伯斯美人》《扎米蕾》等多部歌劇。比才創作的另一領域是大型管弦樂曲,先后發表了交響幻想曲《羅馬的回憶》(1869年)、序曲《祖國》(1873年)等。1872年,他為都德的話劇《阿萊城的姑娘》所作的配樂改寫成兩部組曲,成為歐洲管弦樂曲中的名篇。1875年3月,歌劇《卡門》上演,當時未獲預想的成功;比才去世后,《卡門》的價值逐漸為人理解,被認為是19世紀下半葉法國歌劇中最杰出的作品。《卡門》真實地表現了底層平民的生活。劇中西班牙民間音樂的色彩與法國喜歌劇的手法交相輝映,鮮明的抒情性與強烈的戲劇性熔于一爐,使這部作品成為世界歌劇舞臺上演率最高的劇目之一。比才的歌劇作品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民族色彩。他善于創造獨具風貌的曲調,善于以改變調性、靈活運用主導動機等手法加強表現力。他的器樂作品常以生動新穎、富于光彩而著稱。
瓦格納
理查德•瓦格納(1813—1883)出生于德國的萊比錫。1830年,瓦格納入萊比錫大學主修哲學和美學,學業雖未能專心,作曲倒有了長足的長進。瓦格納26歲時來到巴黎,靠改編流行的歌劇選曲和替出版商校對樂譜為生。此時他已寫完歌劇《黎恩濟》和《漂泊的荷蘭人》。1842年,因《黎恩濟》在國內上演,瓦格納啟程回國定居德累斯頓。在回德國的路上,又見萊茵河,瓦格納止不住淚流滿面,他說:“我雖是一個貧窮的藝術家,但我發誓永遠效忠祖國。”后來,他又繼續創作了歌劇《湯豪塞》和《羅恩格林》。他參加了1848年革命,革命失敗后,瓦格納來到魏瑪,藏在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家里。在李斯特的幫助下,他來到了瑞士的蘇黎士。在蘇黎士,瓦格納完成了一系列歌劇理論著作。1876年8月,瓦格納在這里上演了他的巨作──《尼伯龍根指環》。它由《萊茵的黃金》《女武神》《齊格弗里德》和《神界的黃昏》四部歌劇合一而成。每演一套需要4天,首演進行了12天,反復上演了全戲共3次,其喜慶氣氛可想而知。1882年,他最后一部歌劇《帕西法爾》上演。他在遺囑中說,在他死后30年內不許任何地方上演《帕西法爾》,只有拜魯特劇院是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