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單元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
浪漫主義
浪漫主義產生于18世紀末19世紀初。它是歐洲資產階級革命高潮年代的產物,在政治上反對封建專制,在藝術上與古典主義相對立,屬于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的一種意識形態。
歐洲的浪漫主義思潮,是在人們對啟蒙運動“理性王國”的失望,對資產階級革命中的“自由、平等、博愛”口號的幻滅和對資本主義社會秩序不滿的歷史條件下產生的。由于作家的階級立場和政治態度不同,因而浪漫主義形成兩大對立的派別:積極浪漫主義和消極浪漫主義。積極浪漫主義作家批判社會的黑暗,矛頭針對封建貴族,反對資本主義社會中殘存的封建因素,同時對資產階級本身所造成的種種罪惡現象也有所揭露,寄理想于未來,有的作家則贊成空想社會主義。消極浪漫主義者留戀過去,美化中世紀,幻想從古老的封建社會中尋找精神上的安慰和寄托。在教材中介紹的都是積極浪漫主義作家。
浪漫主義的積極、消極之分,主要是根據作家和作品的政治態度和社會理想區分的,但作為同一文學思潮,又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如注重抒情,善于運用大膽的想像和夸張的手法,執意塑造非凡的人物,等等。
現實主義文學
在西歐,現實主義是從文藝復興到19世紀這一歷史時期形成的一種文藝思潮和創作方法,也是西歐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以及確立政治統治時期出現的一種文學現象。一般說來,凡是在形象中能充分表現現實生活的典型特征的,都可叫做現實主義作品。它除了在細節上要求真實外,還要求如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在歐洲,現實主義的形成,一般認為是文藝復興時期。19世紀的批判現實主義是歷史的繼承和現實的創新,成為現實主義成熟的標志。批判現實主義這一術語是后人概括出來的。法國的普魯東(1809—1865)在《藝術的社會使命》中,最早作出“現實主義是批判的”論斷。正式提出批判現實主義并給它下定義的是高爾基。高爾基指出:“資產階級的‘浪子’的現實主義,是批判的現實主義;批判的現實主義揭發了社會的惡習,描寫了個人在家庭傳統、宗教教條和法規壓制下的‘生活和冒險’,卻不能夠給人指出一條出路!19世紀30~40年代,批判現實主義繼浪漫主義之后,成為歐洲文學的主要潮流。法國是批判現實主義的發源地,司湯達以小說《紅與黑》為這種文藝思潮奠定了基礎,巴爾扎克創作的《人間喜劇》把批判現實主義推向高峰。歐美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都能注重對生活的觀察,善于選取典型的生活畫面,重視人物形象的藝術概括,提供人物發展的歷史,使人物的行為、心理帶有鮮明的時代烙印。但是,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們對現實的批判,是以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和個人主義為基礎的,他們不能正確地指出社會發展的前途。
雪萊
雪萊(1792—1822)是英國詩人。生于貴族家庭,曾在牛津大學學習,因宣傳無神論思想而被開除。政治上支持愛爾蘭民族獨立,贊揚法國大革命。他的詩音調優美,節奏明快,想像豐富。《西風頌》、《致云雀》等舉世聞名。詩劇《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是一部積極浪漫主義的典型作品。劇中主人公普羅米修斯因反抗天神朱庇特對人類的專制殘暴,被鐵鏈鎖在高加索巖石上,身受百般摧殘,卻絕不向暴君屈服,最后終于依靠大自然的力量獲得解放。雪萊通過這一象征性的藝術形象,歌頌了堅貞不屈的反抗精神,表達了對未來美好世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