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單元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
海明威
e.海明威(1899—1961),美國作家,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899年出生于芝加哥一個醫生家庭,1917年中學畢業后就當報社記者,上過意大利前線。1925年出版第一部重要短篇小說集《在我們的時代里》。第二年出版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一舉成名。他喜歡滑雪、斗牛、打獵,這些往往都是他作品的背景。20世紀40年代,曾來中國報道抗日戰爭。二戰以后,移居古巴,創作了中篇小說《老人與海》,獲1952年普利策獎。《老人與海》的主題思想是人要勇敢地面對失敗。小說中的漁夫桑提亞哥在同象征著厄運的鯊魚的斗爭中雖然失敗,但他堅忍不拔,在對待失敗的風度上取得了勝利。小說中有一句名言:“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桑提亞哥這個孤軍奮戰的形象是海明威20、30年代創造的“硬漢性格”的繼續與發展。它的藝術概括程度更高,達到寓言和象征的高度。1954年,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海明威以諾貝爾文學獎金,以表彰他“精通現代敘事藝術”。他在授獎儀式上的書面發言中指出:“對于一個真正的作家來說,每一本書都應該成為他繼續探索那些尚未到達的領域的一個起點。他應該永遠嘗試去做那些從來沒有人做過或者沒有做成的事情。”古巴革命后,回到美國。1961年,因精神憂郁自殺。海明威的創作具有獨特的風格,逼真的記述、簡約的文體、細致入微的心理剖析和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使他成為開創一代文風的巨匠。其他作品還有《永別了,武器》《喪鐘為準而鳴》《死在午后》《非洲的青山》《有的和沒有的》等。特別是前兩部作品描寫兩次世界大戰,成為現代世界文學名著。
海勒
j.海勒,美國作家,1923年出生于紐約一個猶太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在美國駐歐洲空軍服役。1949年在哥倫比亞大學獲碩士學位,后在牛津大學做研究工作。1950~1952年曾在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教英語。他還做過《時代》和《展望》雜志的廣告撰寫員。作品有小說《第二十二條軍規》《出了毛病》《像戈爾德一樣好》《天曉得》和劇本《我們轟炸新避難港》。
高爾基
高爾基(1868—1936),偉大的無產階級作家,蘇聯文學的創始人。原名阿列克賽•馬克西莫維奇•彼什科夫,1868年出生于俄國伏爾加河畔的下諾夫戈羅德城(今高爾基城)。父親是木匠。早年喪父,寄居在經營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歲開始獨立謀生,其童年和少年時代是在舊社會的底層度過的。高爾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經歷在他著名的自傳體三部曲中作了生動的記述。人間的苦難,生活的辛酸,磨練了他的斗志;他在繁重勞動之余,勤奮自學不息。對社會底層人民痛苦生活的體驗和深切了解成為他創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
1892年,以馬克西姆•高爾基(意為最大的痛苦)這個筆名,發表了處女作《馬卡爾•楚德拉》。高爾基早期作品中,最有名的浪漫主義短篇《伊則吉爾老婆子》和《鷹之歌》、描寫流浪漢生活的代表作《切爾卡什》,都是在1895年發表的。1899年,高爾基完成了第一部長篇小說《福馬•高爾杰耶夫》。
19xx年,高爾基因參加彼得堡的示威游行而被捕。著名散文詩《海燕》就是他參加這次示威游行后寫的,他以這篇豪情洋溢的革命檄文,迎接了20世紀無產階級的革命風暴。同年,他寫了第一個劇本《小市民》,其突出成就是塑造了世界文學史上第一個革命無產者(革命工人尼爾)的形象。19xx年,寫了劇本《在底層》,它是作者20年觀察流浪漢生活的總結,是高爾基戲劇的代表作。在19xx年革命形勢高漲的歲月里,高爾基作為戰士參加了革命運動,他的住宅成為19xx年莫斯科武裝起義的據點之一。19xx年,高爾基最優秀的代表作《母親》發表了。在世界文學史上,它是一部劃時代的巨著,開辟了無產階級文學的新的歷史時期。同年,在美國寫了描寫工人暴動的劇本《敵人》,它是高爾基最優秀的劇作之一。1906~19xx年,高爾基因沙皇政府的迫害,僑居意大利,成為一個政治流亡分子。19xx年春,參加了在倫敦舉行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第五次代表大會。從此,他和列寧之間建立了密切的聯系和深厚的友誼。1911~19xx年間,寫了故事集《意大利童話》。19xx年高爾基創作了自傳體三部曲的第一部《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