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單元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
畢加索
畢加索(1881—1973)是最有影響的西班牙藝術家。其藝術富有創造性,作品數量驚人,風格技巧多樣化(油畫、素描、雕塑、拼貼、陶瓷及其他)。1937年為抗議德國納粹空軍濫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人故都格爾尼卡,創作了巨幅油畫《格爾尼卡》。他畫的《和平鴿》被1949年在巴黎召開的世界和平大會用作會徽。畢加索出生于法國南部小鎮馬拉加一個教師家庭,15歲隨父母遷居巴塞羅那。在巴塞羅那,他曾進入當地美術學校學習,其間一度赴馬德里求學,但不久便返回巴塞羅那。他的作品因其不同特色可以分成不同的創作時期。1900~19xx年,是畢加索創作的藍色時期。這一時期,他采用低沉、不明朗的藍色調表現充滿著孤寂、荒涼和悲愴的情緒,畫中的人物多半是貧困者、殘疾人、病人、老人和孤獨者。1903~19xx年,粉紅色時期。這一時期,他的作品中出現了柔和的淡黃褐色或粉紅色,對象大都是演員、江湖藝人、丑角等。19xx年,他來到巴黎定居下來,藝術日趨成熟。19xx年以后,他的創作風格進入立體主義時期,這一年,他創作了《亞威農少女》,大膽地拋棄了西方傳統繪畫的造型法則,向文藝復興以來確立的審美法則挑戰,畫中沒有任何情節,沒有具體的環境描寫,在一個畫面上(主要在右邊兩個婦女的造型上)表現正面、側面和斜切面,追求一種結構的美。這幅畫被認為是立體主義的開端。1908~19xx年,是分解的立體主義階段;1911~19xx年,是綜合的立體主義階段。所謂分解的立體主義就是在不破壞繪畫平面性、不模仿客觀物象表面的情況下,同時描繪出一個物象的幾個方面,就像我們從不同的視點去看一個物象一樣,從而能創造出一種能界定量感與其間關系的繪畫語言。分解的立體主義排斥裝飾性的阿拉伯圖案和明亮的色彩。但是,在綜合的立體主義階段,色彩重新被重視,出現灰色,黃綠色和淡黃色之間的色調,實物(如藤椅座位的一部分或報紙的標題)被引進畫面,并采用拼貼法,如《靜物和藤椅》等。19xx年以后,畢加索的作品風格轉向新古典主義,在嚴謹的造型中,用夸張的手法表達宏偉磅礴的氣勢。20世紀20年代中期以后,他又對超現實主義感興趣,這時期,他筆下的人物往往是極端扭曲和不安的。30年代初期,他創作了不少《宮女》作品,基本都是裸體女人像,色彩強烈,他還畫了不少有關斗牛的畫。西班牙內戰時期,他站在共和國一邊,創作了壁畫《格爾尼卡》,這幅畫以半寫實的象征性手法和單純的黑、白、灰三色組成低沉的調子,渲染悲劇性的氣氛,充分表現了戰爭帶給人類的災難。1944年,參加法國共產黨。戰后,創作了描寫法西斯集中營內餓殍的大幅油畫《尸骨存放所》,表達了對法西斯獸行和黑暗勢力的憤怒譴責。20世紀50年代創作了反映美國侵略朝鮮事件的油畫《朝鮮的屠殺》等作品。1973年4月8日,畢加索在法國小城穆然去世,享年92歲。他一生共創作各類美術作品六百多萬件。他的私人收藏品,包括他本人和朋友的作品,都捐贈給法國政府,法國政府在巴黎建有畢加索博物館供人參觀。
馬奈和《草地上的午餐》
愛德華•馬奈(1832—1883),法國著名畫家。《草地上的午餐》創作于1863年,面積208×264.5厘米,現藏巴黎印象派美術館。《草地上的午餐》,最初的取名是《浴》,是畫家效法盧浮宮內一幅喬爾喬奈的《鄉村音樂會》(又名《田園合奏》)的構圖,但它畢竟不是16世紀威尼斯那種田園詩繪畫。畫上那個裸體女子就是他在早期畫《穿斗牛士服裝的維克多莉娜》時從街上領回的一個妓女,長期為畫家充當模特兒。畫家讓她在這幅畫中表現裸體坐在林中溪邊的草地上,與兩個穿衣紳士做伴;左側前景有一只翻倒的籃子,食物滾出籃外,又在后景的湖池邊,添畫了一個只穿襯衣的女人,俯身站在水里。這是一種精心安排的“野餐”,是畫家為尋求色彩對比的大膽試驗。結果這一構圖惹惱了繪畫界的許多頭面人物。圍繞馬奈的這幅畫,評論界竟也劃分成兩個營壘。雙方短兵相接。《草地上的午餐》的展出,使馬奈被推入后來的印象派陣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