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單元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
《戰爭與和平》
《戰爭與和平》(1863~1869年)共4卷,130萬字。它以18xx年俄國衛國戰爭為中心,以19世紀頭25年的俄國社會為描寫對象,再現了俄奧聯軍同法軍在奧斯特里齊的會戰,法軍入侵俄國,波羅金諾會戰,莫斯科大火,法軍潰退等重大的歷史事件。小說有兩條線索,一條線索就是18xx年的衛國戰爭,這條線索與作品題目中的“戰爭”對應。一條線索是包爾康斯基、別竺豪夫、羅斯托夫和庫拉金四家大貴族的家庭紀事,這條線索與作品題目中的“和平”對應。在《戰爭與和平》中,作者將衛國戰爭與貴族家庭紀事穿插起來,每一卷寫一個核心事件。第一卷寫奧斯特里齊戰役,第二卷寫納達莎與安德烈的戀愛史,第三卷寫波羅金諾大會戰,第四卷寫彼爾被俘。次要事件緊緊圍繞在核心事件周圍。所以,作品雖情節復雜,人物眾多,但結構卻有條不紊,完整統一。在塑造人物方面,作者采用了心理分析、內心獨白的手法,并把人物性格的發展變化同歷史環境的發展變化結合起來,人物形象豐滿、真實。另外,作品在對照手法的運用、景物描寫和夾敘夾議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易卜生
易卜生是19世紀后期挪威杰出的劇作家和詩人。是歐洲戲劇史上繼莎士比亞、莫里哀之后的第三個高峰,被譽為“現代戲劇之父”。1849年后,致力于文學創作。此后在奧斯陸的xx年間,他除先后在卑爾根劇院和首都劇院擔任編導外,還創作了不少具有革命激情的詩歌和10個劇本。1864年后,旅居國外,1年后回國。19xx年5月23日,易卜生與世長辭,挪威國王為他舉行了國葬。易卜生在長達50年的筆耕生涯中,除創作了20多個劇本外,還寫了大量的詩歌。代表作有1879年發表的《玩偶之家》等。
馬克•吐溫
馬克•吐溫(1835—1910)是19世紀美國現實主義文學的杰出代表,也是美國文學史上第一個用純粹美國口語寫作的作家,有人稱他為“美國文學之父”。幼時家境貧寒,先后當過印刷廠學徒、報童、排字工人、礦工、水手和領港員。他的筆名馬克•吐溫就是水手的術語,意思是水深兩尋,即水深12英尺,表示航船可以安全通過。1863年,馬克•吐溫來到弗吉尼亞市,被聘為《企業報》的記者,開始寫幽默小品,并使用馬克•吐溫這個筆名。1865年任《晨報》記者。同年在紐約一家雜志發表《卡拉韋拉斯縣馳名的跳蛙》,作品生動詼諧、幽默風趣,風行一時,馬克•吐溫也因此全國聞名。代表作有《競選州長》(1870)、《湯姆•索耶歷險記》(1876)、《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1884)等。
《約翰•克里斯朵夫》
《約翰•克里斯朵夫》(1902—1912)共4集10卷,是羅曼•羅蘭一生最重要的代表性作品。作家以第一次世界大戰前二三十年間的歐洲生活為背景,描寫了生活在這一時期的音樂家克利斯朵夫一生奮斗的經歷。克利斯朵夫出生于德國萊茵河一座小城的窮樂師家庭,他從小就既富有音樂天才又富有反抗精神。德國社會容不得他,他逃亡到法國巴黎。法國社會和文化界同樣腐敗,他橫沖直撞地進行反抗,但到處碰壁。在一次“五一”示威游行中,他的好友奧里維被警察打傷致死,他出于自衛打死了一個警察。事后不得不逃往瑞士,在阿爾卑斯山區隱居多年,潛心進行音樂創作。晚年他成了譽滿歐洲的音樂家,但內心十分平靜,避世孤居羅馬,專心致志于宗教音樂的創作,一心追求精神上的“清明高遠的境界”。作品的最大成就在于塑造了克利斯朵夫的形象。這一形象概括了20世紀初西方整整一代進步知識分子的思想特征和精神面貌。它也開拓了有別于19世紀傳統的現實主義的新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