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單元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
柴可夫斯基
彼得•柴可夫斯基(1840—1893)出生在俄國維亞特卡省邊境的一個礦區小鎮。1859年法律學校畢業后,柴可夫斯基在司法部任書記員。他常常去觀賞歌劇、音樂會,尤其喜愛莫扎特的作品。柴可夫斯基越來越無心從事他的法律工作,索性于1863年考入新建的彼德堡音樂學院。畢業后在莫斯科音樂學院執教。他邊教學,邊創作,任教xx年中,寫出了包括舞劇《天鵝湖》《b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在內的大量重要作品。柴可夫斯基非常熱愛自己民族的深厚音樂傳統。1869年中的一天,他正在鄉間寫作,忽然聽到一陣歌聲。旋律沉郁委婉,令柴可夫斯基不勝神往。臨窗一看,才知道是一位泥水工正在工作中唱歌自得其樂。第二天,他向這位工人記下了這首民歌,后來,把它用在了《第一弦樂四重奏》的第二樂章《如歌的行極》中。幾年之后,偉大的俄羅斯作家托爾斯泰聽到這首樂曲時,激動得淚流滿面,泣不成聲,他說:“我已經接觸到忍受苦難的人民的靈魂深處了。”1892年完成兩幕三場夢幻芭蕾舞劇《胡桃夾子》,1893年完成《第六交響曲》。在這部作品中,他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構思時,常不免激動難抑涕淚滂沱。在所有作品中,柴可夫斯基最為這部交響曲感到自豪。它以極其細膩的心理刻畫手法,深刻而生動地描繪出19世紀俄羅斯知識分子在令人窒息的政治環境中,對自由理想的渴求和痛苦不安的復雜心態,成為世紀末一代人精神面貌的真實寫照,受到全世界聽眾的衷心熱愛。
格林卡
格林卡(1804—1857),俄國作曲家。19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作曲,最初的作品有聲樂浪漫曲、室內樂曲和鋼琴小品等。1834年后,進入創作的盛期。1834~1836年完成歌劇《伊萬•蘇薩寧》。1837~1839年任圣彼得堡宮廷唱詩班樂長。1837~1842年完成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格林卡十分注重吸取民間音樂的營養,并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的音樂語言和風格。他善于學習、掌握西歐音樂的寫作技法,創造性地運用于自己的創作,從而把俄羅斯音樂藝術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創立了俄羅斯民族古典樂派。《伊萬•蘇薩寧》(1836年12月9日首演)是具有高度藝術水平并享有國際聲譽的第一部俄羅斯歌劇。初演時原名《為沙皇獻身》,有明顯的忠君色彩。1939年,蘇聯詩人戈羅杰茨基改寫了劇本,發揚了這部“民族英雄悲劇”(格林卡語)的人民性,成為公認的演出臺本。格林卡是俄羅斯民族樂派的創始人,他將俄羅斯音樂引向世界,并為俄羅斯近代音樂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道路。格林卡生前曾有一句膾炙人口的名言:“創造音樂的是人民,作曲家不過把它們編在一起而已。”但人民仍然深深感謝這位忠實的兒子,感謝他為人民創造的寶貴精神財富。
福斯特
史蒂芬•柯林斯•福斯特(1825—1864)出生于美國賓夕法尼亞。他曾在辛辛那提他哥哥的商店里當了幾年記賬員。但福斯特的音樂天才是壓制不住的,他創作了大約二百首歌。由于受當時流行的化裝黑人樂隊表演及黑人民歌的影響,福斯特創作了大量的歌曲。其中最著名的是《哦,蘇珊娜!》《故鄉的親人》《我的肯塔基老家》《老黑奴》及《美麗的夢中人》等。其作品結構簡單,節奏平穩,音域不寬,材料精煉,音調吸收源自古非洲文化及歐洲贊美歌的黑人民歌的養料,于真摯純樸中含有感傷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