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單元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
塞尚
塞尚(1839—1906),法國后印象派畫家,被譽為“現代繪畫之父”。他的作品色彩鮮艷、較為明亮。他主張繪畫應該抓住的不只是自然表面,而是其本體──被單純化的線和面。這種理論,后來成了立體派及其他現代繪畫的依據。他常常以球形、圓錐形、圓柱形等幾何圖形為基本的體型,用簡練有力的線條勾出輪廓,有時還加以變形。他的作品內容多是室內靜物、野外風光,在人物畫方面,也只是自畫像和少數親友。他的富于個性的創新精神,及其藝術成就和藝術思想所產生的影響,為二十世紀西方繪畫開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從而被推崇為西方現代主義各畫派的先驅。
梵高
梵高(1853—1890),又譯凡高,19世紀荷蘭著名畫家,后期印象主義畫派的代表人物,與高更和塞尚齊名。出生于荷蘭的津德爾特。16歲就開始自謀生路,先是在一家法國著名的跨國藝術公司當職員。后來,因為失戀和熱衷于宗教,不再經商,到礦區傳教。可是他的口才又不好,不適合傳教。轉而學畫畫。他的畫主要以下層人民的生活為內容,如1885年他以貧苦農民的生活為題材,創作了《食土豆者》。1886年,他來到當時的西方藝術之都巴黎,認識了高更等畫家,開始受到印象主義畫派的影響。這期間,他的畫沒有什么影響,曾經在巴黎下層階級的咖啡館和飯館展出過自己的作品。不久,他來到法國的南部,這里瀕臨大海,陽光燦爛,他的心情變得好起來。在1888年春天到1889年夏天這段時間里,他一直住在阿爾勒。在這里,他決定自由地運用色彩,用夸張的手法,更有力地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這一時期,他創作了大量后來的傳世名作,如《向日葵》《椅子和煙斗》《咖啡館夜市》等。教材中選用的《向日葵》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這幅畫高91厘米,寬72厘米,作于1888年的夏天。從這幅畫中,我們不難發現畫家用筆的粗厚有力,色彩對比單純強烈,給人一種激動人心的畫面效果,觀者無不心靈震顫,激情噴薄。在梵高的筆下,向日葵不再僅僅是一種植物,而是帶有原始沖動和熱情的生命體。但是,梵高的精神在這期間一度失常,他割下了自己的一只耳朵,不得不進入精神病院休養。后來一直時好時壞。1890年7月27日,他的精神病發作,在法國瓦茲河畔的歐韋自殺。兩天后,不治而亡。梵高的作品包含了深刻的悲劇意識、強烈的個性和在形式上的獨特追求,遠遠走在時代的前面。梵高的作品在他在世時,不為社會承認,他在世時只賣出過一幅作品,這就是1890年在布魯塞爾一個展覽會上出售的《紅色的葡萄園》。20世紀以后,梵高作品的價值越來越為人們認識。1987年,日本安田火災海上保險公司以2250萬英鎊的價格買下了《向日葵》,創下了當時世界油畫價格之最。
雕塑家羅丹
羅丹(1840—1917),法國大雕塑家。曾用7年時間完成了他的杰出作品──《巴爾扎克》雕像,從而轟動一時。他的《青銅時代》《思想者》《加萊義民》《雨果》等杰作都有不同尋常的偉大之處,人們稱他是19世紀最有世界影響的大藝術家。羅丹的偉大成就,得益于他的勤奮好學。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先到一個業余畫家的家里對著實物畫幾個小時的素描,接著又急忙趕去上學。晚上從學校回來,還要去博物館。當時博物館里有一個專畫人體的學習班。他在那里要畫上兩個小時。除此之外,他還要抽空到圖書館、博物館,觀摩學習古代的雕塑作品。羅丹是在爭分奪秒地學習和工作,他說:“為了使我的工作不停頓,哪怕是一秒鐘,我每天要工作14個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