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單元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
(3)無聲片(又稱“默片”)發展并進入全盛時期(20世紀初~1927年)
無聲片時代,涌現了一批世界電影名作和著名藝術家,教材簡單介紹了格里菲斯和卓別林。當時觀眾已經厭倦了只有10分鐘左右的短片,格里菲斯設想:復雜的情節故事、豐富的布景,也許能吸引觀眾。因此他拍攝和導演了集故事性和藝術性于一身的長故事片。《一個國家的誕生》是以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反映了美國總統林肯解放黑奴這一重大歷史題材,影片中白人組織三k黨對付黑人的殘暴行為的情節充滿了種族主義色彩,雖然倍受爭議,但相當程度上開創了好萊塢的基調:壯觀的場面,勇敢多情的男主人公,百老匯式的戲劇程度加拳擊比賽式的故事節奏。它是第一部以鏡頭為基本組織單位的長故事片,在電影技巧上開創性的使用了許多表現手法,發展了電影構圖與剪輯效果,成為電影史上一部劃時代的力作。因此,他被稱為“電影藝術之父”。
(4)電影藝術的成熟期──20世紀20~40年代
是電影從無聲走向有聲,從黑白轉向彩色,由小規模、低技術制作形成大規模、系列化和專業化制作的轉變時代。教材簡述了有聲片時期和彩色電影的標志。1925年,美國電話和電報公司所屬的貝爾實驗室投資數百萬美元,終于解決了有聲電影的關鍵技術──音畫同步的問題。1926年美國華納兄弟電影公司率先購買了該技術,1927年該公司拍攝了電影《爵士歌王》,這部影片其實只是在無聲片中加進四支歌、一些臺詞和音樂伴奏,但它使對白、音樂、歌唱融為一體,它標志著電影史上一個新時代──有聲片時期的開始,從此電影由純視覺藝術成為視聽綜合藝術。1935年第一部彩色影片《浮華世家》拍攝成功,標志著彩色電影的問世。自此,電影具備了畫面、聲音和色彩三大要素。
(5)電影藝術的發展
20世紀20~30年代蘇聯電影事業發展迅速,建議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得出主要原因是國內戰爭結束,政局穩定,人民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增加。這一時期拍攝了一些反映革命歷史和蘇聯現實生活的影片,并且在影片構圖、剪輯手法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建議教師指導學生總結這一時期蘇聯電影的特點。無聲影片《戰艦波將金》以英雄主義的激情歌頌了19xx年革命。根據著名作家高爾基作品改編的電影《母親》塑造了自覺為社會主義而斗爭的無產階級革命者的英雄形象。
二戰后,電影藝術的發展呈現出更加多元化的趨勢,主要表現在歐洲、亞洲出現了具有民族風格的電影。歐洲電影主要通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反映了反法西斯斗爭的重大歷史題材,意大利、聯邦德國出現了一些優秀的電影,如《羅馬,不設防的城市》《羅馬,11點鐘》。其主要原因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深重的災難,藝術家從不同的角度給予反思。接著教材對印度(寶萊塢)、中國電影的發展做了簡單介紹。20世紀80年代后中國電影屢屢獲獎,表明了中國電影事業水平的提高,更反映了改革開放的中國越來越引起國際社會的關注。
美國電影的發展,教材介紹了好萊塢電影,建議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概括。《星球大戰》《侏羅紀公園》《外星人》都屬于高科技的科幻片。《泰坦尼克號》中悲壯的愛情成為全球傳頌的經典,本片獲得1998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音效、最佳攝影等11項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