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單元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
“圓舞曲之王”約翰•施特勞斯
約翰•施特勞斯(1825—1899)生于維也納。世人稱小約翰•施特勞斯。其家族三代以舞蹈音樂家(作曲、演奏、樂隊領班、指揮等)著稱,而他又是家族中最杰出的一位。從小學習小提琴,19歲以后離家以音樂謀生,并開始了長達50多年的創作、演出生涯。一生寫有近400首圓舞曲、近百首波爾卡舞曲、近70首卡得累爾舞曲、近45首進行曲以及其他若干舞曲和十幾部小型喜歌劇、輕歌劇。其中圓舞曲最具代表性,它們多以日常生活、自然景物為描繪對象。最為人們所熟悉的有《藍色多瑙河》《春之聲》《維也納森林的故事》《拉德茨基進行曲》等。約翰•施特勞斯的作品,從思想意義上看價值不高,但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維也納市民階層的生活,他的音樂亦成為當時維也納社會生活一景,甚至影響至今。20世紀60、70年代始,每年在維也納金色大廳舉行新年音樂會,曲目以施特勞斯家族樂曲為主,尤其是小約翰•施特勞斯的作品。它們已成為維也納人民的驕傲,深入維也納民眾之心。
柏遼茲
埃克托•柏遼茲(1803—1869),出生于法國南部的安德烈城。1921年,奉父命進巴黎醫科學校就讀,1824年,取得醫學學士學位后,便下決心投身音樂事業。1826年,考入巴黎音樂學院。上學期間,柏遼茲對音樂的酷愛之心感動了巴黎歌劇院的管理人員,他們為他在歌劇院的樂池中設了一個“優惠座位”。1830年,柏遼茲在失戀的折磨中寫成了表現自己愛情的狂熱與絕望的《幻想交響曲》,在巴黎演出后,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此后,柏遼茲因合唱《薩丹納帕爾》獲1830年度羅馬大獎。1835年起,柏遼茲因為作品得不到人們賞識,找不到作曲的工作,不得不靠為報刊雜志撰稿謀生。1842年,柏遼茲離開巴黎,在德國各地指揮演出自己的作品,都受到了熱烈歡迎。柏遼茲最后一部作品是根據莎士比亞《無事生非》寫的兩幕喜歌劇《碧雅特麗與本尼狄克特》。
羅西尼
羅西尼(1792—1868),意大利作曲家。18xx年完成第一部喜歌劇《結婚證書》。18xx年第一部正歌劇《坦克雷迪》問世。1824年任巴黎的意大利歌劇院院長。1830年爆發革命后,他在xx年中寫了40部歌劇。1830~1855年居住在意大利,后定居巴黎。羅西尼是意大利歌劇“三杰”之一。他的創作繼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聲唱法的傳統,音樂充滿炫技的裝飾和幽默、喜悅的精神,且用管弦樂來取代和豐富以往的古鋼琴做伴奏。代表作《塞維利亞理發師》,集意大利喜劇的精華,語言生動,形式自由,充滿幻想,成為他最負盛名的佳作。擱筆之作《威廉•退爾》,反映了民族自主的愿望,且推進了大歌劇體裁的形成。其他代表作品還有《灰姑娘》《偷東西的喜鵲》《奧賽羅》《摩西》等。他有許多趣聞軼事:如聽說人們要花許多錢在米蘭為他立一座肖像紀念碑,他說:“如果能把這些錢給我,我情愿在有生之年中,天天都站在碑座上。”再如,羅西尼出名后,趨者如云,其中不免魚龍混雜。有一位作曲家拿著自己的兩部交響曲,請羅西尼挑選一部推薦出版。羅西尼不勝厭煩地聽他彈完,連忙說:“如果要出版,就再寫一部吧。”說完,揚長而去。
貝多芬
貝多芬(1770—1827),是西方世界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集古典主義音樂之大成,開浪漫主義音樂之先聲,是一個承前啟后的偉大音樂家。貝多芬出生于德意志波恩市一個音樂世家,他的祖父是當地宮廷合唱團和管弦樂團的團長,父親則是合唱團的歌手。但是,祖父去世以后,父親酗酒成性,以致家境日益貧困。后來,貝多芬在11歲時就不得不離開了學校,18歲就開始養家糊口。貝多芬自幼就表現了極高的音樂天賦,尤其是在鋼琴演奏方面。1783年,他進入波恩歌劇團當上了一名鋼琴演奏員。1787年,他來到當時的音樂之都維也納,向莫扎特學習。但是,因為母親病故,他不得不回家奔喪,學習了兩個月就離開了。1792年以后,他在維也納定居下來,在這里,他曾經向海頓等人學習作曲。1795年,他在維也納舉行了他的個人鋼琴公演。18xx年,他又舉行了一次大型的演奏會,演奏了海頓、莫扎特等人和自己的作品,一舉成名。18xx年以后,他的耳疾日益嚴重,以致18xx年以后最終失聰,從此,他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用來作曲。失聰之初,他非常痛苦,一度想自殺,但他以驚人的毅力,戰勝了耳聾帶來的巨大困難,創作了大量不朽的音樂作品,如《第3(英雄)交響曲》《第5(命運)交響曲》《第9(合唱)交響曲》《月光奏鳴曲》等都是膾炙人口的不朽之作。1824年,他在維也納上臺指揮演出,演出結束時,觀眾報以暴風驟雨般的掌聲,但他卻全然不知,直到幾位現場演員扶他轉身面向觀眾時才知道。貝多芬崇尚法國大革命帶來的民主和自由思想,熱情關注個人的自由和尊嚴,在他的音樂中他試圖證明一個觀點,這就是音樂的力量可以不借助語言文字傳達一種人生哲學。同時,他在音樂方式上也是一位改革者,他開拓了奏鳴曲、交響曲、協奏曲和四重奏的范圍,例如他在《第9交響曲》中采用了所有前所未有的方式把聲樂和器樂結合起來,讓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