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單元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
莫泊桑
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是19世紀下半葉法國文壇的一顆巨星,舉世公認的短篇小說大師。
莫泊桑自1871年開始創作,深受福樓拜等人的影響。1880年,短篇小說《羊脂球》問世。在此后的十年里,莫泊桑寫了300多篇中短篇小說、6部長篇小說、3部游記和3卷報刊專欄文章。1891年精神錯亂,治療無效,1893年病逝于精神病院。
司湯達與《紅與黑》
司湯達(1783—1842)是法國19世紀現實主義的奠基人之一。原名亨利•貝爾,生于法國格勒諾布城的一個律師家庭。1799年,年輕的司湯達來到巴黎,在拿破侖軍中任職。拿破侖帝國覆亡后,來到米蘭,開始了他的藝術生涯。18xx年開始,他發表了《海頓、莫扎特和梅達斯泰斯的生平》等作品。1821年,意大利燒炭黨人失敗,他被當作燒炭黨分子驅逐出境。回到巴黎。此后,發表了文藝論集《拉辛與莎士比亞》,在浪漫主義的旗號下提出了現實主義的美學原則,是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第一部理論著作。1827年,司湯達發表了第一部長篇小說《阿爾芒斯》。不久,完成了小說《紅與黑》。1835年,他創作長篇小說《呂西安•婁凡》(又譯《紅與白》),此后,他又通過口述創作了著名的長篇小說《巴馬修道院》(1839),完成這部作品,僅用了52天時間。這是他生前惟一受人稱贊的作品。《紅與黑》是司湯達對復辟時期的社會生活作了長期的觀察,對時代的矛盾有了深刻的認識,并具備了豐富的寫作經驗后的產物。它寫的是木匠的兒子于連•索黑爾的故事。于連是一個聰明并有上進心的青年,從小受啟蒙思想的影響,19歲那年到市長家當家庭教師,和市長夫人發生曖昧關系,被迫離開小城,到貝尚松神學院學習。后因神學院的派系斗爭迫使他來到巴黎,給木爾侯爵當私人秘書,他的才華得到侯爵的賞識,并獲得了侯爵小姐瑪特爾的青睞。正當他沉醉在30歲當上司令的幻想中時,市長夫人的一封揭發信使他一切成為泡影。他惱羞成怒,向市長夫人開槍,被判處死刑。事后得知揭發信是市長夫人在懺悔神甫的威逼下寫的,痛悔不已。他拒絕營救,從容就死。他死后三天,市長夫人懷抱孩子、離開了人間追他而去。小說以于連的生活經歷為經,以波旁王朝時期的社會生活為緯,展示了尖銳復雜的社會矛盾,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和強烈的反封建、反教會的政治色彩。小說原名《于連》,出版時作家改為具有象征意義的《紅與黑》。《紅與黑》有個副標題是《1830年紀事》。《紅與黑》作為19世紀法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作,在藝術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狄更斯
狄更斯(1812—1870)是英國杰出的現實主義作家,他1833年開始文學創作,一生創作了14部長篇和百余篇中、短篇小說以及大量雜文、特寫、游記、劇本等,代表著英國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的最高成就。1850年完成的《大衛•科波菲爾》是代表作,這是作家最喜愛的一部帶有自傳性質的小說。狄更斯的思想和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始終堅持人道主義思想,對英國社會的種種丑惡現象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批判,反對一切形式的暴力和流血;改良主義色彩濃厚;特別善于塑造“小人物”形象;善于用兒童的眼光觀察社會,賦予平凡事物以奇異的色彩;幽默與感傷的情調交替出現,人物描寫喜用夸張手法,情節富有戲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