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單元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
由于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深刻反映了從1861年農奴制改革到19xx年俄國革命期間俄羅斯的社會現實,列寧認為托爾斯泰是俄國革命的鏡子。列寧說:“作為一個發明救世新術的先知,托爾斯泰是可笑的,……作為俄國千百萬農民在俄國資產階級革命快到來的時候和情緒的表現者,托爾斯泰是偉大的。托爾斯泰富于獨創性,因為他的全部觀點,總的說來,恰恰表現了俄國革命是農民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從這個角度來看,托爾斯泰觀點中的矛盾,的確是一面反映農民在俄國革命中的歷史活動所處的各種矛盾狀況的鏡子。”(見《列寧選集》第2卷,第371頁)。
羅曼•羅蘭
羅曼•羅蘭(1866—1944),19世紀末20世紀前期法國著名現實主義作家。生于法國中部的古老小城克拉姆西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自幼喜愛音樂和文學。1886年,考取了著名的巴黎高等師范學校;畢業后,又被送到法國設在羅馬的考古學校當研究生。回國后,在高等師范學校和巴黎大學講授音樂史,并從事文學創作。羅曼•羅蘭主要作品有戲劇、小說和名人傳記。1893~1898年,創作了《信仰的悲劇》,包括《圣路易》《艾爾特》和《理性的勝利》三個劇本。此后,又創作了以18世紀法國大革命為題材的革命劇:《群狼》(1898年)《丹東》(1899年)《7月14日》(19xx年)。20世紀的頭十余年間,是羅曼•羅蘭創作高潮時期,他相繼寫出《貝多芬傳》(19xx年)《米開朗琪羅傳》(19xx年)《托爾斯泰傳》(19xx年)等名人傳記,還創作了他最優秀的代表作《約翰•克利斯朵夫》(1904~19xx年)。在這部長達十卷的小說里,作家塑造了一個個自我奮斗的知識分子形象,反映了他們對帝國主義時代德、法黑暗腐朽社會的反抗,以及他們個人奮斗道路必然失敗的悲劇。作者因這部小說獲得19xx年諾貝爾文學獎。20世紀20年代,羅曼•羅蘭寫了《甘地傳》、長篇小說《欣悅的靈魂》。1939年,創作了著名悲劇《羅伯斯庇爾》。
德萊塞
西奧圖•德萊塞(1871—1945),20世紀美國著名的現實主義作家。生于印第安那州一貧苦移民家庭。中學未畢業,12歲便自謀生計。當過報童、農場雜工、洗碗工、收賬員、挖煤工,對美國下層社會狀況十分熟悉。1888年,得到小時候的女老師的資助,讀了一年大學。1892年,當了新聞記者。1897年開始從事文學創作。19xx年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嘉莉妹妹》,描寫了在金錢至上的美國社會里一個出身于勞動家庭的純潔少女──嘉莉,走上墮落道路的悲劇。19xx年發表第二部長篇小說《珍妮姑娘》,描寫了工人家庭的姑娘珍妮的悲慘遭遇。19xx年發表長篇小說《金融家》,它和《巨人》(19xx年)、《斯多葛》(1947年)合稱《欲望三部曲》,深刻揭露了美國大資產階級巧取豪奪的罪惡。1925年,長篇小說《美國的悲劇》問世,使作者一躍而成為全美最有名的作家。這部小說是德萊塞最優秀的作品,小說描寫了一個普通的美國青年在腐敗的社會風氣影響下,追求“上等人”的生活,墮落成為殺人犯的故事。在這部小說里,德萊塞集中地批判了美國的生活方式,深刻地揭露了美國社會制度的罪惡。1945年,德萊塞以74歲的高齡,加入了美國共產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