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單元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
《母親》
高爾基的長篇小說《母親》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光輝的地位,列寧稱它是“一本非常及時的書。許多工人都是不自覺地、自發地參加革命運動,現在他們讀一讀《母親》,一定會得到很大的益處。”小說真實地描寫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馬克思主義和俄國革命運動的結合過程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興起發展以及人民群眾的覺醒過程。小說分兩部。第一部以巴威爾為中心描寫工人階級的成長和斗爭過程。主人公巴威爾的父親米哈依爾•符拉索夫就是一個人性受到嚴重扭曲的人物。他雖然是一個優秀的鉗工,但卻過著極端貧困的生活,在外面,每逢假日,他總要打人;在家里,他經常喝酒,動不動就打罵兒子,打罵妻子。在這個家庭里,空氣是沉悶的、緊張的,看不到一點生活的樂趣。巴威爾就是在這種環境下,克服困難,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在他身上體現了俄國工人階級從自發斗爭到自覺斗爭的成長過程。巴威爾是無產階級文學中最早出現的高大的工人革命家的形象,高爾基通過這一形象成功地概括了20世紀初俄國革命者成長過程和無產階級整個階級的成長歷史。《母親》的第二部,通過巴威爾的母親尼洛夫娜以及雷賓等人的革命活動,著力描寫了革命運動的深入和發展,從而揭示了廣大革命群眾的覺醒過程。
列夫•托爾斯泰
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俄國現實主義文學最偉大的代表。1828年8月28日生于莫斯科以南200公里的貴族莊園雅斯納斯•波良納。1844年求學于喀山大學,三年后退學回家經營莊園。1852年從軍高加索,同年發表處女作《童年》(與后來發表的《少年》《青年》合成自傳體三部曲),開始文學活動。1856年發表《塞瓦斯托波爾故事》,開創了俄國文學描寫戰爭的現實主義傳統,為作者贏得了名聲。托爾斯泰的主要創作活動,是在從1861年農奴制改革到19xx年俄國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期間進行的,這正是俄國社會大變動時期。1863—1869年,他完成了史詩性的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1873—1877年完成了第二部著名長篇小說《安娜•卡列尼娜》。1889—1899年完成了集中體現他晚年的思想和藝術特征的長篇小說《復活》。
被公認為世界文學史上最光彩奪目的杰作之一的《戰爭與和平》是一部描寫拿破侖入侵時期,俄羅斯波瀾壯闊的人民戰爭的史詩。全書以包爾康斯基、別祖霍夫、羅斯托夫、庫拉金四個豪族作主線,在戰爭與和平的交替中,展現了當時社會、政治、經濟、家庭生活的無數畫面,描繪了559個人物,上至皇帝、大臣、將帥、貴族,下至商人、士兵、農民,反映了各階級、各階層的思想情緒,提出了許多社會、哲學和道德問題。小說成功地把大規模的戰爭場面和多方面的和平生活有機結合在一起,描繪了19世紀最初20年縱橫俄國城鄉的廣闊畫面。在小說中人民被描寫成決定俄國命運的偉大力量,但他又認為歷史事件都是命定的,表現了宿命論思想。
《安娜•卡列尼娜》從貴族婚姻和家庭關系這個角度,描繪了19世紀70年代俄國生活的廣闊畫面,反映了貴族社會的深刻危機,反映了俄國從封建制向資本主義的過渡。書中的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是70年代帶有個性解放色彩的貴族婦女的形象。她的愛情悲劇是時代的產生,是個社會性的悲劇。正是以政府部長卡列寧為首的上流社會的虛偽冷酷和渥倫斯基所信奉的“金錢至上”,才造成追求個性和愛情自由的安娜的最后悲劇──臥軌自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