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單元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
(2)現代主義文學家及代表作
法國劇作家貝克特的《等待戈多》一劇是典型的現代主義作品,貝克特借《等待戈多》的兩個流浪漢之口闡明“在人類的荒誕處境中所感到的抽象的心理苦悶”這一戲劇主題。美國作家海勒的《第二十二條軍規》被視為現代社會各種制度的本質寓言和縮影。
第四目“20世紀蘇聯和亞非拉美的文學”
(1)蘇聯文學產生的歷史背景、基本特征及其沿革
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開創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也為社會主義文學的飛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蘇維埃共和國建立之后,在布爾什維克黨文藝政策的正確指引下,蘇聯社會主義文學的迅速發展,標志著世界無產階級文學已進入了成熟和繁榮階段。其基本特征是:遵循列寧提出的文學黨性原則,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服務;接受共產黨領導,負有崇高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以社會主義現實主義作為基本創作方法,同時吸收其他藝術流派有生命力的表現手法;具有多樣化的民族形式和統一的社會主義內容。
20世紀上半期,蘇聯社會主義文學繁榮。高爾基的小說《母親》等奠定了蘇聯社會主義文學的基礎。高爾基在蘇聯社會主義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蘇聯文學的奠基人。奧斯特洛夫斯基則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小說中以親身經歷向大家講述了保爾•柯察金由一個普通的工人子弟成長為英雄的共產主義戰士的光輝歷程。小說感情真摯。(屏幕同步顯示,伴配音──保爾•柯察金的名言)這一時期的蘇聯作家,以真實的筆觸塑造了正面的英雄形象,我們可稱之為無產階級“革命文學”。
1953年斯大林逝世,隨著蘇聯政治生活的重大變化,50年代中期,蘇聯文學中出現了一股被稱為“解凍”的文學現象,它是以作家愛倫堡1954年5月發表在文學雜志《旗》上的一個中篇小說《解凍》為標志的。盡管這并不是一部了不起的杰作,但是由于它首先突破了斯大林時代那種描寫工農業成就、歌頌英雄人物的固有模式,把愛情和個人幸福問題作為小說的主題,因而贏得了讀者的普遍歡迎和好評,小說的標題也就成了這一時期的象征。此后,創作題材趨于多樣化,既有展示普通人日常生活和命運的作品,也有引起爭論或批評的作品。從而造成文壇活躍與混亂并存的局面。
蘇聯文學的沿革,既反映了蘇聯社會的偉大思想性變革,又反映了蘇聯文壇活躍與混亂并存的局面,特別是其所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是蘇聯社會深層次變化的風向標。
(2)20世紀的亞、非、拉美文學
20世紀亞、非、拉美文學的繁榮伴隨著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其主流都體現了反對殖民壓迫、反對社會不公的愛國主義精神。出現了許多頗有影響的作家和作品。泰戈爾是印度近現代文學的光輝代表,為印度現代民族主義奠定了基礎。其代表作《戈拉》塑造了愛國的印度民族主義知識分子形象。泰戈爾是首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東方作家。魯迅是中國文學革命的巨匠,他的《吶喊》集,昭示著中國新文學時代的到來。哥倫比亞作家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描繪加勒比海沿岸小城百年孤獨的原因及打破這種狀態的途徑。
在講授這一部分教材內容時:第一,要從發展變化的觀點出發,介紹現代文學的社會主義、西方的現實主義到現代主義和亞非拉美現代民族主義等文化。并以此為背景評價具代表性的文學家及作品,講授時要注意各類型的歷史環境、階段性發展和藝術特征,還要注意彼此在發展中的相互借鑒,從而展現現代文學的多元化和交流、融合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