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單元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
19xx年高爾基回到祖國,主持《真理報》文藝欄,從事文化組織工作和文學活動。19xx年,發表自傳體三部曲的第二部《在人間》;1922年發表第三部《我的大學》。十月革命勝利后,1925年發表長篇小說《阿爾達莫諾夫家的事業》。1925~1936年寫的長篇史詩《克里姆•薩姆金的一生》是高爾基的最后一部巨著,這部史詩是高爾基最杰出的藝術成就之一。1934年,在高爾基主持下召開了第一次全蘇作家代表大會,高爾基當選為蘇聯作家協會主席。
尼•奧斯特洛夫斯基
尼•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蘇聯無產階級作家。出生于工人家庭,幼年時在教會小學讀過幾年書,后為謀生做過雜工、發電廠的司爐工。1919年,紅軍解放了他的家鄉烏克蘭,他加入共青團,并參加紅軍奔赴前線。第二年,因負重傷退伍,轉入鐵路工廠任助理技師。1924年加入共產黨,擔任烏克蘭邊境地區共青團領導工作。幾年后,由于勞累過度和舊傷復發,全身癱瘓,雙目失明,不得不終日臥床。但他以驚人的毅力和頑強的拼搏在病榻上開始了文藝創作。1930~1934年,用了四年時間,寫出了長篇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小說描繪了烏克蘭第一代共青團員在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下,為保衛蘇維埃政權、建設社會主義而英勇奮斗的歷程。作者以自身經歷為基礎,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上展示了主人公保爾•柯察金如何從一個普通工人子弟成長為無產階級鋼鐵戰士的過程。小說出版后,受到國內外廣大讀者的熱烈歡迎,早在1942年我國就出版了中文譯本。1934年,作者加入了蘇聯作家協會,并開始創作第二部長篇小說《暴風雨所誕生的》,但終因病情惡化,只完成第一卷便于1936年12月去世,年僅32歲。
愛倫堡
愛倫堡(1891—1967),蘇聯俄羅斯作家、社會活動家。19xx年開始發表詩作,并陸續出版了幾本詩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期間,他曾擔任了軍事記者,到法德前線采訪。1917年回國。十月革命后,曾參加蘇維埃政府部門的工作。對十月革命,他一開始并不理解,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一定的懷疑和恐懼。1921年春起,以蘇聯報紙記者身分長期駐在國外。1922年發表的哲理性長篇小說《胡里奧•胡倫尼多及其門徒奇遇記》,受到了列寧的注意,這部小說描寫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和革命時期歐洲和俄國的生活,對資本主義世界作了尖銳的諷刺和批判,同時也反映了作者矛盾復雜的思想。20年代末30年代初,愛倫堡的思想發生了變化。1931年他周游了歐洲各國,目睹了法西斯主義的猖狂活動,回國后參觀訪問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工業建設基地,受到了鼓舞,增強了對蘇聯國家前途的信心。這個時期寫出了反映蘇聯社會主義建設和新人成長的長篇小說《第二天》。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時,他在法國,目擊了法國的淪陷,以此為題材創作了長篇小說《巴黎的陷落》,獲得1942年度斯大林獎金。衛國戰爭時期,在國內報紙上發表了許多政論性文章,揭露法西斯主義,呼吁世界各國人民奮起斗爭。這些政論性文章使他贏得了世界的聲譽和影響。戰爭結束后,他完成了兩部長篇小說:一篇是描寫戰時生活的《暴風雨》(獲1948年度斯大林獎金),另一篇是寫戰后生活的《九級浪》。50年代中期發表的中篇小說《解凍》和各種形式的文藝論文,60年代發表的回憶錄《人•歲月•生活》,都在蘇聯文藝界引起激烈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