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現(xiàn)代文閱讀
至于說“春秋時代是由魯國國史《春秋》得名”的看法,徐文商榷說:魯史《春秋》被拔高到經(jīng)典的地位,是漢以后儒學作為官學后的事,戰(zhàn)國時人未必肯把它奉為經(jīng)典;魯國當時并非大國,地位衰微;再者,在秦始皇焚書以前,眾多的《春秋》還會大量保存的,否則何以會說“吾見百國《春秋》”?可見,戰(zhàn)國人是不會以魯《春秋》來命名這一時代的。1.對文中劃橫線的句子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在秦始皇焚書以后,眾多的《春秋》已被焚毀,不可能大量保存,所以墨子不可能見到百國《春秋》。b.墨子見過的百國《春秋》,幾乎全被秦始皇燒毀了,只剩下魯國《春秋》,因此當時各國國史均以“春秋”命名。c.墨子說他見過百國《春秋》,說明當時各國國史均以“春秋”命名,而絕大多數(shù)都已被秦始皇燒毀。d.在秦始皇焚書以前,保存了大量的魯國《春秋》。如果不燒這些書,墨子見到的《春秋》會有百部以上。解析:a項對墨子看《春秋》的時代表述錯誤;b項說“墨子見過的《春秋》幾乎被燒掉”表述錯誤;d項說“大量魯國的《春秋》”表述不對。答案:c2.徐文認為“春秋”不是由魯國國史《春秋》而得名的,不能作為這一觀點的依據(jù)的一項是( )a.魯史《春秋》當時并未被奉為經(jīng)典。b.當時大國爭霸,周王室無力控制諸侯。c.當時各國國史均以“春秋”為名,并非魯國一國。d.魯國當時并不是大國,而且地位衰微。解析:只是當時社會局面的描述。答案:b3.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夏、商、周三代的名稱,是由族名、國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命名的。b.“春秋”這一時代稱謂始于戰(zhàn)國,兩漢時人們繼承了這一稱謂。c.“春秋”作為時代稱謂是以思想活躍、百家爭鳴作為歷史背景的。d.產(chǎn)生于戰(zhàn)國的“天命靡常”的觀點,是“戰(zhàn)國”時代得名的依據(jù)。解析:“天命靡常”的觀點產(chǎn)生于春秋。答案:d4.根據(jù)原文所給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周王室東遷后已無力控制諸侯,相反卻常有求于大國,因此,只好聽任魯國的統(tǒng)治者以“春秋”作為時代的稱謂。b.徐文提出商榷的意思是,即使“春秋”的命名與史書有關(guān),也不能認定是以魯國的國史命名,因為各國國史均名為“春秋”。c.春秋時,周王室大一統(tǒng)的政治局面已被破壞,以族名、國都名、王朝名三名合一的年代學命名便失去存在的基礎。d.西周以后諸侯國林立,大國爭霸的戰(zhàn)爭不休,權(quán)力的再分配、思想的解放使傳統(tǒng)的歷史年代學觀點產(chǎn)生了一些變化。解析:“只好聽任魯國的統(tǒng)治者以“春秋”作為時代的稱謂”在原文中無體現(xiàn)。答案:a二、閱讀下文,完成1—4題挑戰(zhàn)權(quán)威 馬國亮梁武帝評王羲之書法,說他“字勢雄強,如龍?zhí)扉T,虎臥鳳閣,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從此,人們都以他的話為圭臬,也“永以為訓”。傳說唐太宗計賺《蘭亭序》后,愛不忍釋,甚至遺詔作為他的殉葬品之一,導致這一瑰寶永絕人間,傳世的只是幾個臨本。但梁武帝之說,也有不以為然,不以為訓的。唐代的張環(huán)瓘的《書議》便說“逸少則格調(diào)非高,功夫又少,雖圓豐妍美,仍乏神氣。”還說“逸少草,有女郎材,無丈夫氣,不多貴也。”清代的包世臣也說:“謂右軍字勢雄強,若如《閣貼》所刻,殊不見雄強之妙,而《蘭亭序》也未稱也。”包世臣是學者,也是書法家,著有書法理論《藝舟雙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