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現代文閱讀
本題的答案是b。即把“學問為濟世之本”放在乙處。乙的后面是“學優而商,富國裕民”,顯然與“學問為濟世之本”緊密銜接起來了。放在其他三處,都無插足之理。 XX年上海市春季高考試題中有這么一個考題:(下)文中畫線句是多重復句,它的第一層次應劃在__________句之前。(2分) 我們評論當前的人物和言行,就不可以硬套評論歷史人物功過的粗略方法。因為目前的小事,關系到社會風氣的好壞,特別是負有領導責任的各級官員,更應起好榜樣的作用。如果追求享受,脫離群眾的監督,胡作妄為,也許自己以為是小節無礙,實際上虧了大節。不必等到百年之后,當前就難逃公論的指責。①小節失誤,②也是失誤,③社會上的每一個人,如果不注意小節,④就是對社會不負責任的表現。當時不及格,企圖從后來的評論家筆下得到寬恕,這是不現實的,對社會、對自己有害無益。該復句關系最疏松的是第③句之前,答案是③。如果在它們之前分別加上“因為”、“所以”的關聯詞,就可發現這是一個是因果關系的復句。這個題目很簡單,是初中時期就具備的能力。除了上面所列的,其他高考卷上沒有發現本能力點的考題。歸納:對文章結構的劃分,不僅僅局限在對全篇文章結構的劃分上,還包括對文中某個語段結構的劃分,而且后一種情況考查的機會相對要更多一些。劃分全文(或語段)的結構,首先,要對全文(或語段)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弄清楚每個小節(或每句話)主要的意思,可把意義密切相關的語段(或句子)放在一起考慮;其次,要注意文章(或語段)中結構上承上啟下的語句、段落,一般而言,這樣的地方可以進行層次的切分;第三,要了解不同文體文章一般的結構形式,如記敘文常常采用時間的推移可空間位置的轉換等方式來組織材料,議論文一般會采用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結構形式,說明文則常用總—分—總的結構形式等。 劃分文章結構層次常用的方法1.按照每句話的具體含義,進行分類劃段。如1991年全國高考第27題(見前面案例1),此題考查段內的層次劃分。逐一分析段中的每一句話,我們不難發現,第一句是總說托爾斯泰墓的特點,二、三句都是講托爾斯泰的小故事,四至八句說的是托爾斯泰的愿望,因此b 項正確。 2.依據關聯詞的提示進行劃分。如1995年全國卷第24題,見前面案例3的分析。 典型例析: 閱讀XX年浙江省優秀作文《做一個智者》,請用百字文分析本文結構,把握作者思路,并輔以結構圖式。 ①柏拉圖曾說過:“情感到了一個界限,往往會蒙蔽你的雙眼。”中國亦有句古話:“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感情上的差別,確實足以讓一個人在作出取舍之時亂了分寸。②感情的方向可以讓一個智者不顧禮儀,失掉風度,殷商的伯夷、叔齊為了對紂王的忠而逃進首陽山,不食周粟,采薇而生。因為他們沒有看到周朝的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最后只落個“愚忠”的“謚號”。古希臘公主美狄亞為了情人昏了頭,偷走了金毛羊之后還殺父弒兄。留下了千古罵名,正應驗了柏拉圖的那句話。③人,畢竟是一種脆弱的動物。在感情親疏左右我們的時候,是那么不堪一擊。意志是一面盾,但卻會被“非理智”的箭射得千瘡百孔,意志是一座天平,但卻會被“非理智”的砝碼壓得左傾右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