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現代文閱讀
1993年高考《青菜》第30題:(1)這篇短文是用第幾人稱寫青菜的?(2)這種寫法對內容的表達起什么作用?(3)文中哪些語句用這種人稱表述取得了比用其他人稱表述更好的效果?此題考的也是擬人手法的作用。用第二人稱的寫法,起的是擬人化作用,便于直接對青菜抒發自己的贊美之情。 3.反襯。《報秋》第28題:“作者在第三自然段中寫自己種太陽花的經歷,這樣寫有什么作用?”作者將“太陽花”和“玉簪花”對照比較,“太陽花”又名“死不了”,但“種了幾次,都不成功”,連“死不了”都種死了。而“玉簪花卻不同,從不要人照料,只管自己蓬勃生長”。二者對比,反襯出玉簪花生命力之強。 4.對比。《青菜》一文,“高高翹起的狗尾巴草”,“自我炫耀的燈籠草”,“凌空懸掛的黃瓜”,與“緊緊依靠大地,樸素沉著的青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孩子們任意拔掉狗尾巴草,摘下燈籠草,在黃瓜上刻伙伴的綽號”,與“在青菜地割草總是那么小心翼翼”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第27題:“作者為什么寫孩子們拔狗尾巴草、摘燈籠草、在黃瓜上刻伙伴的綽號?”這樣寫的作用就是通過對比,突出作者對“青菜”的贊美之情。 5.反復。《報秋》第29題:“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個自然段中,分別使用了6個‘便’字和5個‘領取’,這樣寫在表達上有什么好處?(1)反復使用‘便’字的好處是。(2)反復使用‘領取’的好處是。”這兩句都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做這類題,首先要從“語言形式的表達”上分析,那么第(1)問的內容便是“將一個個節氣緊湊地銜接起來。”第(2)問便是“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其次就要分析“表達效果”,第(1)問暗含的意思是“強調時間的飛逝”,或“強調時間過得太快”。第(2)問則是“強化主旨”或“強化中心”、“深化主題”。學生做此類題往往重視“表達效果”,而忽視“語言形式的表達”,這是失分的原因。在這里,“反復”的作用就是強調、突出重點,升華主題。 6.排比。《創造宣言》第24題f項為判斷正誤題,“作者善于用排比的手法來增強文章的氣勢、說理效果和感染力。”這一說法正確,本文的確運用了大量的排比段,如第5、6、8、9、10段,以及排比句。《長城》第21題對歷史長城的評價,在第3、5、7段里也使用了三個排比句。排比的主要作用在于:能表達強烈奔放的感情,增強語言的氣勢,突出意思的重心。用排比說理,可以把論點闡明得嚴密、透徹,用排比抒情可以把感情抒發得淋漓盡致,用排比敘事可以把事情敘述得井然有序,用排比寫人可以把人物刻畫得細致深刻。 7.象征。象征是文藝創作的一種表現手法,用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意義,或通過某一特定的具體的形象以表現與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門》第5段直接說明“門”是隱秘、回避的象征,是心靈躲避極樂的靜謐或悲傷的秘密搏斗的象征。理解了門的象征意義,才能解答第21題“開門”和“關門”的象征意義,才能解答第22題分析“玻璃門根本不是門”的原因。 九、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教學建議這里的評價是指在理解分析綜合的基礎上對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作出價值上的評判,是對理解和分析綜合的深化,它具體包括:對思想內容和觀點態度的正誤作出判斷;對不同的思想觀點進行比較,評判其優劣或區別;指明思想觀點的價值所在,如創新意義、現實意義,可吸收、借鑒,推廣之處等;指明思想觀點的不當、不足之處,并進行適當的修改或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