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現代文閱讀
[解析]本題考查歸納中心意思的能力。根據第9題的分析可知,a、b、d三項都只概括了某一方面內容,失之偏頗,故有誤。[答案]c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1-12題語言文字本來只是一種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學習以及交流各科知識也少不了它。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為什么很多教語文的人和學語文的人會認識不清呢?是因為有傳統的看法作梗。“學校里的一些科目,都是舊式教育所沒有的,唯有國文一科,所做的工作包括閱讀和寫作兩項,正是舊式教育的全部。一般人就以為國文教學只需繼承從前的傳統好了,無須乎另起爐灶。這種認識極不正確,從此出發,就一切都錯。舊式教育是守著古典主義的:讀古人的書籍,意在把書中內容裝進頭腦里去,不問它對于現實生活適合不適合,有用處沒有用處;學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調模仿到家,不問它對于抒發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效果沒有效果。舊式教育又是守著利祿主義的:讀書作文的目標在取得功名,起碼要能得‘食廩’,飛黃騰達起來做官做府,當然更好;至于發展個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個人終身受用不盡,同時使社會間接蒙受有利的影響,這一套,舊式教育根本就不管。”過去的第二點錯誤認識是把語文課看成是傳授一門知識的課,因而要以講為主。在讀文言文的時代,自然逐字逐句大有可講,到了讀白話文課本,就“從逐句講解發展到講主題思想,講時代背景,講段落大意,講詞法句法篇法,等等,大概有三十來年了。可是也可以說有一點沒有變,就是離不了教師的‘講’,而且要求講‘深’,講‘透’,那才好。”“我想,這里頭或許有個前提在,就是認為一講一聽之間事情就完成了,像交付一件東西那么便當,我交給你了,你收到了,東西就在你手里了。語文教學乃至其他功課的教學,果真是這么一回事嗎?” 11.在批評舊式教育是守著古典主義和利祿主義時,實際上談到了舊式教育的三種弊端,請用自己的話分條簡要概括。(每條不得超過8個字)第一種弊端是 第二種弊端是 第三種弊端是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要點的歸納能力。文中舊式教育的三種弊端,體現內容的信息點均比較明顯,但因其語言較為隱晦,故準確地概括其要點并非易事。我們可用語言信息法來解答。透視文意和關鍵性詞語:在“舊式教育是守著古典主義的”語句中,兩個“意在……不同……”可看出其弊端,前者,扣一“裝”字,意在“死記”古書的內容,后者,扣“模仿”二字,模仿的內容是“程式和腔調”,因而第一種應概括為“死記書中內容”,第二種應歸納為“模仿作文程式和腔調”。在闡述“舊式教育又守著利祿主義”的語句中,其關鍵詞為“取得功名”,而“取得功名”必須通過科舉考試。這樣第三種弊端可歸納為“應付科舉考試”。[答案] 第一種弊端是死記書中內容;第二種弊端是模仿作文程式腔調;第三種弊端是應付科舉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