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現(xiàn)代文閱讀
案例探究使用指導(dǎo)一、使用指導(dǎo)本欄目的三個案例根據(jù)“推斷”的不同類型分類設(shè)題,由難而易的順序編排。使用時教師可讓學(xué)生先認真探究,再看后面的解題提示,并可根據(jù)具體的情況,再補充幾個相關(guān)的案例。 二、案例探究 [案例1]根據(jù)原文所給的信息,以下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首先,《三才圖會》一書乃明朝嘉靖、萬歷間人所作,且《四庫提要》認為其中采摭浩博,然間有冗雜虛構(gòu)之病。其次,關(guān)于“飛廉”,注家多有出入。《墨子·耕柱》云:“夏后啟使飛廉折金于山川。”《史記·秦本紀》云:“飛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紂。”以上兩書顯然認為飛廉是人。但是《淮南子·俶真訓(xùn)》高誘注:“飛廉。獸名,長毛有翼。”《楚辭·離騷》王逸注:“飛廉,風(fēng)伯也。”洪興祖補注:“飛廉,神禽,能致風(fēng)氣。”可見飛廉到底是人是神,是獸是禽,古人也無定論。兩漢之間神話頗多,漢代畫像石中常有人騎神獸、駕神龍升天的景象。亦有騎馬的形象,但神獸歸神獸,馬歸馬,在這些圖案中各有其形。武威銅馬是一件寫實的作品,馬足下的飛鳥亦然,所以很難將其與神話中的飛廉相提并論。至于《后漢書·董卓傳》所說,當(dāng)是飛廉歸飛廉,銅馬歸銅馬,非指一物,故文后有“之屬”一詞。 a.《四庫提要》雖然比《三才圖令》晚出,卻是一部權(quán)威性的著作。 b.高誘、王逸、洪興祖三人都是我國古代學(xué)問淵博的注釋家。 c.在漢代畫像石中,凡是有人騎馬的形象的圖案,就不屬于神話故事。 d. 高誘、王逸、洪興祖三人生活的年代,應(yīng)早于明朝嘉靖。 [解題思路]作者在原文第三段中說,在漢代畫像石的圖案中有人騎獸的形象,也有人騎馬的形象。雖然神獸歸神獸,馬歸馬,兩者各有其形,不相混淆,但作者并沒說神獸和馬分別出現(xiàn)在兩種不同的圖案中,更沒說凡是有騎馬形象的圖案中,就沒有神獸神龍的形象,就不屬于神話故事。由對以上信息的綜合加工就可判斷,c項的推斷超出了原文所給的信息范圍,所得出的結(jié)論是不正確的。[正確答案]c[評點與探究]本題考查根據(jù)原文所給的信息進行合理推斷的能力。在第1句中有一個“乃”就表明作者認為《三才圖會》一書撰作時代太晚,不足位據(jù),可為什么又用比它更晚的《四庫提要》來否定它呢?那么只有一種解釋那就是《四庫提要》是一部公認的權(quán)威著作。由此推斷a項的說法是正確的。同時原文已經(jīng)批評《三才圖會》撰作時代太晚,又有冗雜虛構(gòu)之病,不能用作證據(jù),可見作者引述的高誘、王逸、洪興祖三人的著作,一定早于《三才圖會》,且這三人應(yīng)當(dāng)是學(xué)問淵博的注家,而且越淵博作者的論證就越有力量。如此bd兩項的說法是立得住腳的。這樣看來,此類題不同于信息篩選題,回答此類題目準(zhǔn)確把握信息是基礎(chǔ),更重要的是要學(xué)會對信息進行綜合加工,從而得出合乎題意的判斷。[案例2]閱讀下文,推斷想像一下,觀音會怎么說? 一天,某人正在躲雨,看見觀音正撐著傘走過。這人說:“觀音菩薩普度一下我吧。”觀音說:“我在雨中,你不在雨中,你不需要我普度。”這人立刻走到雨中說:“現(xiàn)在該普度我了吧?”觀音說:“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為有傘,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傘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請自己找傘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