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現代文閱讀
故居就和他的主人一樣,很不引人注目。站在故居門前,我不由得想起了郭良夫先生編選的《完美的人格》里的一個細節,朱先生在清華大學任文學院中文系主任時,總是喜歡穿平底布鞋,每逢開會,從不坐主席臺,只揀一個不起眼的角落,靜聽同事們闊論。朱先生在會場上偏于一隅,同他在這巷子里偏于一隅的故居是多么的一脈相承啊。于是,我頭腦中閃出本文的題目——“穿布鞋的故居”。如今,到處在修葺或重建名人故居,畫廊漆柱,巨匾敞庭,又氣派又熱鬧。尤其在時髦文藝搭臺經濟唱戲的今天,名人故居擁有了一份獨特的召喚力。而來先生的故居沒有這份輝煌,為了供后學瞻仰,有關部門只是將原先居住在這里的市民遷了出去,騰空房間便成了。故居很小,小得只有幾間木結構的房子,小得你站在門庭下清咳一聲,每個角落里都能聽到。這又和朱先生的為人如出一轍:絕不放作高深,只求平易近人。于是我這樣概括這座小院落:巷子很深,故居卻很淺。游人很少,有時整天賣不出一張門票。揚州有座瘦西湖,到過瘦西湖的外地人,回去之后會向別人炫耀一番,我到過瘦西湖,而朱自清故居不會有這樣的反應。首先沒有殷殷企盼拜訪的人,絕不會有一種陳年老窖般的期待,因為他根本就沒有想過要去;而到過的人更不會將此作為話題,因為我相信,能夠在今日仍念念不忘這片陋房的人正是感染了朱先生的平淡與平和的。為此我反復為故居的車馬無聲而慶幸,這也許正是先生的本意。5.第3段中說,名人故居“擁有一份獨特的召喚力”,而朱先生的故居“沒有這份輝煌”。對此,簡要談談你的理解。 [解析]這是抑揚、對比的手法。雖然朱先生的故居沒有“一份獨特的召喚力”,但他有足夠的人格魅力。相比之下,那些所謂的名人就空有故居的浮華了。參考答案:作者將朱先生的故居與別的名人故居進行對比,是為了強調朱先生的故居比別的名人故居更具有召喚力;他的人格學問更值得后人敬仰。6.文章為什么要以“穿布鞋的故居”為題?試簡要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