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現代文閱讀
[解析]文章看似寫伴地蓮,實則寫母親,以伴地蓮為線索,回憶了母親對我的關愛。母親沒有豪言壯語,沒有信誓旦旦,平淡中見深情;母親的付出是那樣的自然、無私,以至自己都忘了曾經的付出的勞累。[答案]伴地蓮普通、平凡,而又美麗有用(能治病),這正是母親的形象。備課資料匯編本考點,近三年的高考中常不止一題。客觀題出現的頻率多一些,但有向主觀題轉變的趨勢。XX年全國卷的24題的d、e考查了本考點。XX年全國卷的22題的c、d、e三項也考查了本考點。XX年全國卷的21題,考查了表達技巧的鑒賞;22題的c、d兩項則考查了語言的鑒賞。XX年北京卷的20題,用了3個小題考查了本考點的各個層面。現代文閱讀,命題者常常從文章的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方面出題對考生進行考查。因此,掌握常用的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明確它們的修辭作用,對理解和鑒賞文章很有幫助。近幾年高考現代文閱讀大致考查了如下幾種修辭手法: 1.比喻。比喻要貼切,必須有相似點。本體與喻體的相似點越明顯,越突出,比喻就越貼切。《創造宣言》第22題,“‘刀法如果用得不對,可能萬象同毀;刀法如果用得對,則一筆下去,萬龍點睛。’這里所用的幾個比喻分別比喻什么?”初步分析,可以擬出這樣幾個比喻:刀法、萬象、萬象同毀、萬龍點睛。由此可以推知:“刀法”比喻教育方法;“萬象”比喻眾多的教育對象(學生);“萬象同毀”比喻眾多的教育對象(學生)被毀;“萬龍點睛”比喻眾多的教育對象(學生)成才。《創造宣言》第24題a項問:“‘合于交響曲之節奏’,是說集體創作活人之塑像應遵循相互合作與協調原理”是否正確?用“交響曲之合奏”比喻集體創作的“合作與協調”,相似點很一致,十分合理。 《門》的第23題的第1小題,要求說明“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馬群”在文中的意思。考查的是對比喻句的理解。這句話是說明人與動物的區別:成群牧放的馬既無隱秘可言,又無獨立天地;而人有思想感情,有隱秘需求,需要有自己獨立的天地。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奧的道理淺顯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強文章的趣味性、生動性。 2.擬人。《長城》第22題:“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稱寫長城,這樣寫的好處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結尾改用第三人稱‘它’,原因是什么?”此題是對文章語言表達技巧、表現形式的考查,第一問要求理解第二人稱在便于抒情方面的藝術效果,第二問要求理解人稱代詞的合理轉換,以便使表達更清晰的作用。如果不考慮散文有關人稱及表達作用的基本知識,恐怕就難以作出正確的回答。聯系我們曾經學過的抒情散文,不少作品都用了第二人稱來寫。它的特點是,作者直接向對方傾談,顯得親切自然。這樣理解,就能正確回答作者用第二人稱寫長城的好處是:將長城擬人化,便于與長城對話,便于抒發感情。第六段的結尾改用第三人稱“它”,原因是這句話承接“人們發現”而來,陳述的對象不再是作者,而是“人們”,寫的自然是“人們”的感受,因此改用第三人稱“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