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現代文閱讀
…………“這給誰治病呀?”老拴也似乎聽得有人問他,但他并不答應;他的精神,現在指在一個包上,仿佛包著一個十世單傳的嬰兒,別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他現在要將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獲許多幸福。太陽也出來了;在他的面前,顯出一條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見丁字街頭破匾上“古□亭口”這四個黯淡的金字。①魯迅對看客與華老拴持什么態度?②怎樣評價魯迅對看客與華老拴的態度?[解題思路]從這兩節中不難看出看客和老拴的麻木愚昧,作者的態度隱含在冷靜的描寫中:看客爭看殺人盛舉,“頸項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似的”;老拴“要將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的家里,收獲許多幸福”等,流露出作者的諷刺、厭惡之情,表達了作者對他們麻木愚昧的批判態度和對他們的可憐可悲又同情的態度。然后聯系小說的主題和作者的思想,評價作者對看客、老拴的態度。[參考答案] ①對他們的麻木愚昧持批判態度,對他們的可憐可悲持同情態度。②魯迅是清醒的現實主義者,他深刻地解剖并無情地批判了國民的落后面,“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力圖通過“吶喊”,喚醒愚弱的民眾。[評點與探究]此題是對作品內容和作者態度的評價。評價是建立在對作品內容和作者態度、觀點把握的基礎上的。此題首先對兩節描寫的文字進行研讀,挖掘隱含的信息,把握文字的深層含意。通過對看客看“殺頭”行為的諷刺性描寫中,通過對老拴抱著“人血饅頭”的那種專注、那種滿懷希望的描寫中,我們看見了看客和老拴的麻木、愚昧,看到了作家的批判和同情的態度。在這個基礎上還應該“顧及全部”,聯系整個作品的主旨,聯系作家的思想,然后實事求是地做出恰當地評價,揭示作家這種觀點或態度的出發點和目的所在。《藥》的主題是“揭出病根,已引起療救”,而魯迅是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清醒的現實主義者。這樣評價就能達到深刻而又中肯了。 [案例2]XX年全國秋季高考卷第22題(引文見附錄)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a.這篇散文選擇一個全新的視角,對早已深入華夏子孫心坎里的知音的傳說進行評說,表達了作者對獲得知音的獨特看法。b.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為線索,以敘述和描寫俞伯牙遇知音和艱辛學琴的經歷為主要內容,揭示知音難覓但又可求的主題。c.“我似乎瞧見……滾滾流淌”一句,生動地描寫出伯牙學琴成功后激動與喜悅的心情,也融人了作者學藝的切身體會。d.最后一段以“獲得更多更多的知音”收尾,既與第一段神往和渴求知音的意思相呼應,又進一步闡釋了第一段的內容。e.第一段中“有時發出細微的聲響,……催促人們趕快付諸行動”,形象地表達了知音的傳說帶給人們的美感和鞭策作用。[解題思路]a 項的表述是一種從整體上的寬泛的評說,沒有具體的內容,也沒有不妥之處。b項中“以敘述描寫……為主要內容的說法”不恰當,文中的敘述和描寫是為說理服務的;再者,作者要表明的是在尋覓知音的過程中,不能輕易地放棄自己的追求。c項“也融人了作者學藝的切身體會“的說法不妥當。d項 “進一步闡釋了第一段的內容”的說法不對,應是在第一段基礎上的升華。e項對畫線句內 容的分析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