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現代文閱讀
備考創新訓練使用指導一、使用指導 本欄目的練習按高考出現的常見題型歸類編排,以便于教師的指導,更有利于學生通過訓練形成規范的解題意識和實際運用技能。 二、備考創新訓練1.根據下列相關語段,推斷和想像不能成立的一項是貧化鈾的最大特點是密度大,貧鈾彈頭與合金彈頭相比,貫穿殺傷力要強得多。這些都會對人體產生傷害,并對周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1975年以來,美國已生產和裝備5種口徑11種型號的貧鈾炮彈,廣泛用來摧毀堅固工業,機場跑道和坦克裝甲車輛等目標。生物體受照射后會出現核輻射生物效應,生物體吸收核輻射的能量后,會使細胞內物質的分子和原子發生電離和激發,進而導致體內高分子物質相互作用,導致細胞變性甚至死亡,直至引起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障礙,引起整個機體發生一系列病變。a.波音公司自60年代后期開始使用貧鈾材料解決早期747機型的配重問題,是因為這種材料體積小,質量大。 b.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科索沃地區不太深的地表層中發現了鈾,這表明北約的彈藥使用了核原料,因為鈾是自然界不直接存在的一種物質。 c.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障礙是由細胞受損引起的,而細胞受損與貧鈾彈有直接關系。d.伊拉克人口死亡率持續上升與美英在海灣戰爭中使用過貧鈾彈有直接關系。[解析]本題重在推測。對于推測型試題,往往試題中引用的事實不是考查的重點,重點在于考查對這個事實的各種解說的推測是否正確。由貧化鈾的密度大,再根據物理學的相關知識,可推測出貧化鈾的體積小,質量大,可見a項的推測正確;美國軍隊中早裝備了貧鈾彈,眾所皆知北約對科索沃的打擊是以美國武器為主的,現在在科索沃的地表層中發現了在自然界中不直接存在的鈾,可見b項的推測也正確;同樣的道理,再據貧鈾彈爆炸后的輻射可致人死亡,而20世紀90年代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曾在海灣戰爭中向伊拉克投放了大量的炸彈,現在該國人口死亡率持續上升,肯定與海灣戰爭用過貧鈾彈有關,故d項的推測也正確;最后看c項,它是從理論角度來談的,使用貧鈾彈后的核輻射是可以引起細胞受損,但并非所有的細胞受損都與貧鈾彈有直接關系,如癌變受損等就不是這個原因,所以這個推測是錯誤的,[答案]c閱讀下面一篇文章,完成2—4題。 “死亡基因”和“長壽基因”的設想 dna不但是生命的關鍵,而且極可能也是生命死亡的關鍵。或者說,dna主宰著生物的生、老、病、死。人的生長發育和性成熟過程,是由dna上的密碼所決定的,這密碼就是基因。有人估計人的dna上有10萬個左右的基因,每個基因有它的固定的位置和功能。但10萬個基因也不是同時在發揮作用,有的開啟著,可以隨時運轉;有的關閉著,暫不起作用。何時開啟,何時關閉,都是由大自然預先“設計”和規定好的,生命就在dna嚴格控制下有條不紊地進行著。那么,衰老和死亡是否也是密碼控制呢?有沒有“死亡基因”或“衰老基因”,有沒有“長壽基因”呢? 死亡基因問題有爭論,有的學者認為dna鏈上可能會有死亡基因,它可以指令合成某些有害或有毒的蛋白質與激素,促進生命的衰亡。這是一道自殺性或自毀性的指令!現在學者們正在探索“死亡激素”,并已取得了一些證據和線索。一旦“死亡激素”被確認后,再進一步追蹤,“死亡基因”就不難找到。“死亡基因”找到了,就可使用基因工程的技術去除或封閉它,死亡也就可以控制。另一些學者認為,未必有“死亡基因”。dna的功能可隨年齡的增長而衰退,從而導致死亡。 也有一些學者假設存在“長壽基因”,由這些基因指揮合成某些激素,使機體延緩衰老,常葆青春。昆蟲中有一種由昆蟲咽側體分泌的保幼激素,能在幼蟲期阻止蟲體的形態變化,抑制成蟲特征的出現,不論蛻皮多少次,仍然保持幼蟲狀態。那么,在人類身上是否也有可能存在這種“葆青激素”或“復壯激素”呢?不然,又如何解釋活到190歲的長壽現象,如何解釋某些老年人更新復壯的奇妙現象呢?這雖然是猜想,但如果一旦確實找到這類激素,便可追蹤指令合成這些激素的“長壽基因”。迄今為止,也確實弄清了有一些基因與人類長壽有關,如與免疫功能有關的基因,與dna修復有關的基因等。這些基因能否稱為“長壽基因”呢?現在還不得而知。 2.按照“死亡基因”和“長壽基因”的設想,人類終究會控制死亡和長壽的過程,要做到這一點,其首要的一環是 a.確認“死亡激素”或“葆青激素” b.找到“死亡基因”或“長壽基因”。 c.破解dna鏈上的“死亡基因”或“長壽基因”的密碼。 d.弄清一些基因與人的死亡或長壽的關系。 [解析] a、b、d三項所述都是一些“認識”性問題,非解決問題的根本做法。根據第二段有關內容,可抓住“‘死亡基因’找到了,就可使用基因工程的技術去除或封閉它,死亡也就可以控制”這一關鍵語句;再結合第一段內容,即可理解“用基因工程的技術去除或封閉”必然與破解基因密碼有關。 [答案]c 3.下列理解,不合乎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在生命過程中,dna起著關鍵的作用。 b.學者們關于長壽的假設是建立在事實的基礎之上的。 c.人身上存在著“葆青激素”和“復壯激素”,這是人得以長壽的原因。 d.與dna的修復有關的基因與長壽有關。 [解析]文章中說:“在人類身上是否也有可能存在這種‘葆青激素’或‘復壯激素’呢?”這是一種推測,c項對其給予肯定則是錯誤的。 [答案]c 4.根據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和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死亡基因”和“長壽基因”的設想,缺乏事實根據,只是科學家的一種幻想。 b.對于“死亡基因”和“長壽基因”,學者們的認識基本趨向一致。 c.要使人能長壽,可以采用基因治療法和基因開啟、關斷法,修復老基因,開啟與長壽有關的基因,關閉“死亡基因”。 d.人類已經在死亡和長壽的問題上找到了合乎事實的理論根據,因此,人類長壽的愿望是會實現的。 [解析]對“死亡基因”和“長壽基因”的設想,是有一定根據的,并非科學家的幻想。a項推斷不合原文內容。關于“死亡基因”和“長壽基因”,學者們的觀點并不一致,第二段中有“另一些學者認為,未必有‘死亡基因’”一句,因此b項不當。文章中說,“迄今為止,也確實弄清了有一些基因與人類長壽有關”,但并未明確說“人類已經在死亡和長壽的問題上找到了合乎事實的理論根據”,另一方面,“理論根據”不是“事實”,因此d項推斷不當。結合文章內容,c項推斷是合乎文意的。 [答案]c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5—7題。 考古學在某些地區,從旅游的極大重要性中找到自己的價值;在另一些地區,從各種實際應用中找到巨大優勢。最為顯著的貢獻是在農業考古學領域。因為,在一些情況下,考古學家可以變得像上帝一樣,灌溉荒蕪的沙漠或極大地增加谷物的產量。然而,他們做到這一點,不是通過他們自己的才能而是通過重新發掘出被遺忘的我們祖先的智慧。例如,納巴塔人在兩千年之前占據著以色列險惡的內蓋夫沙漠,他們生活在城市里,種植葡萄、小麥和橄欖。空中攝影和考古學已經聯合起來揭示出,他們做到這一點是借助一種精巧的系統把這一地區很少發生的大暴雨的雨水引到灌溉溝渠與蓄水池中。科學家們已經能夠運用同樣的方法來重建這一地區的古代農場,這些農場現在甚至在干旱年份中也能生產出很高的谷物產量。 給人更為深刻印象的是在秘魯和玻利維亞高原所發生的事件。空中攝影術與發掘已經揭示出,大約在公元前一千年,在的的喀喀湖周圍地區,有至少二十萬英畝土地屬于一種基于“凸地”的農業體系,這種體系用從地塊間溝渠中挖出的泥土來抬高耕種表面。這一體系非常適合于四千米的高度,適合于地區環境,也適合于傳統的塊根植物。然而,這種體系在五百年前印加帝國的征服之后被放棄了,現代的農業方法涉及大量的機械、化肥、灌溉和進口谷物,這種方法被證明在這種氣候下,恰恰并不成功。考古學家已經清理了與重新整修了某些古代凸地,只使用傳統工具,在這些地塊里種植了土豆和其他傳統塊根植物。這些田地迄今還沒有受到嚴重干旱、霜凍和嚴重洪水的影響,而谷物產量則大約是干旱農田上的七倍。許多村莊,數以千計的人民,現在已經開始采用他們祖先的耕作方法,這要感謝考古學家的努力。 反過來說。考古學也能夠指出在過去出現過的生態破壞很大程度上是由人所引起的——諸如在公元9XX年,拜占庭古城佩特拉在幾個世紀的對森林的毀滅性開采之后突然崩潰毀滅;復活節島上對森林更具破壞性的開采,幾乎摧毀了這個小島惟一的石器時代文化。另一個實例來自阿那薩奇人,他們居住在美洲西南部,在查科峽谷的居住地非常先進,包括有美洲摩天大樓出現前的最大也最高的建筑。為了這些建筑,從公元10世紀開始,這里在不停地繼續著無情的木頭采伐。不僅如此,木材還要用于滿足日益增長的人口的燃料需求。最終所造成的廣泛的環境破壞是無法恢復的,這是這一居住地被毀棄的主要因素之一。 5.下列不屬于說明考古學實際應用的一項是 a.基于對古代農業方式的了解,考古學家會灌溉荒蕪的沙漠,增加谷物的產量。 b.使用傳統工具,在整修過的古代凸地上種植土豆和塊根植物。 c.指出古城佩特拉因為人為造成的生態破壞于公元9XX年崩潰毀滅。 d.空中攝影術與發掘揭示出的的喀喀湖周圍地區,有基于“凸地”的農業體系。 [解析] d項是借助現代工業才完成的。 [答案]d 6.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納巴塔人占據著險惡的沙漠,能夠從農業中獲利,關鍵在于成功地發展了一套取水灌溉系統。 b.基于“凸地”的農業體系完全是因地制宜的產物,只要恢復這種體系,便會使人立刻感受到它的效益。 c.農業考古學的貢獻在于讓人們懂得如何灌溉荒蕪的沙漠,如何增加谷物的產量。 d.佩特拉、復活節島、查科峽谷均遭毀壞,有一個共同原因,就是環境破壞使農業文明無法維持。 [解析]農業考古學的貢獻并不只在于讓人們懂得如何灌溉荒蕪的沙漠,如何增加谷物的產量;就像最后一段中所說,也能夠指出在過去出現過的生態破壞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為原因造成的。 [答案]c 7.根據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斷正確的一項是 a.現代的農業方法并非全部都是高效率的,農業考古學提供了繼承古代被湮沒的優秀農業技術的可能性。 b.內蓋夫沙漠上,納巴塔人的農業技術獲得成功在于種植的植物適合了地區環境;而的的喀喀湖周圍的“凸地”體系獲得成功則在于以精巧的系統解決了灌溉用水問題。 c.過度采伐木頭,造成無法恢復的環境破壞,是導致阿那薩奇人那么先進的居住地被毀棄的惟一原因。 d.考古學可以傳送來自遠古的重大信息,但它一切研究的目的只在于呈現過去的面貌,并不要求我們從歷史中學習。 [解析]b項納巴塔人的農業技術獲得成功主要是有了灌溉系統;c項不是惟一的原因;d項考古學研究的目的,一是要我們學習前人的經驗,二是要借鑒前人的失誤,以免我們再犯類似的錯誤。 [答案]a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問題。 藏根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