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現(xiàn)代文閱讀
解放了,我到北京工作,這幅畫卻沒有帶來;總覺得這幅畫面與當時四周的氣氛不相合拍似的。因為解放了,周圍已沒有落寞之感,一切都沉浸在節(jié)目的歡樂之中。但是曾幾何時,我又懷戀起這幅畫了。似乎人就像是這束向日葵,即使在落日的余暉里,都拼命要抓住這逐漸遠去的夕陽。我想起了深綠色的那面墻,它一時掩沒了這一片耀眼的金黃;我曾努力驅(qū)散那隨著我身影的孤寂,在作無望的掙扎。以后星移斗轉,慢慢這一片金黃,在我的記憶里也不自覺他淡漠起來,逐漸疏遠得幾乎被遺忘了。十年動亂中,我被謫放到南荒的勞改農(nóng)場,每天做著我力所不及的勞役,心情慘淡得自己也害怕。有天我推著糞車,走過一家農(nóng)民的茅屋,從籬笆里探出頭來的是幾朵嫩黃的向日葵,襯托在一抹碧藍的天色里。我突然想起了上海寓所那面墨綠色墻上掛著的梵·高的《向日葵》。我憶起那時家庭的歡欣,三歲的女兒在學著大人腔說話,接著她也發(fā)覺自己學得不像,便嘻嘻笑了起來,爬上桌子指著我在念的書,說“等我大了,我也要念這個”。而現(xiàn)在眼前只有幾朵向日葵招呼著我,我的心不住沉落又飄浮,沒個去處。以后每天拾糞,即使要多走不少路,也寧愿到這里來兜個圈。我只是想看一眼那幾朵慢慢變成灰黃色的向日葵,重溫一些舊時的歡風,一直到有一天農(nóng)民把熟透了的果實收藏了過去。我記得那一天我走過這家農(nóng)家時,籬笆里孩子們正在爭奪豐收的果實,一片笑聲里夾著尖叫低也想到了我遠在北國的女兒,她現(xiàn)在如果就夾雜在這群孩子的喧嘩中,該多幸福!但如果她看見自己的父親,衣衫襤樓,推著沉重的糞車,她又作何感想?我嚼著眼里的淚水往回走。我又想到了梵·高那幅《向日葵》,他在畫這畫時,心頭也許遠比我嘗到人世更大的孤凄,要不他為什么畫出行將衰敗的花朵呢?但他也夢想歡欣,要不他又為什么要用這耀眼的黃色作底呢?梵·高的《向日葵》已經(jīng)賣入富人家,可那幅復制品,卻永遠陪伴著我的記憶;難免想起作畫者對生活的瘋狂渴望。人的一生盡管有許多波濤起伏,對生活的熱愛卻難以混滅。陽光的金色不斷出現(xiàn)在我的眼前,這原是梵·高的《向日葵》說出了我未能一表的心思。2.在讀了梵·高的傳記后再看他的《向日葵》畫,作者認為自己“似乎懂得了他的畫為什么一半歡欣、一半寂寞的道理”,對這句話你如何理解? [解析]雖然題目是問“你”如何理解,其實答案是可以從文段中提取的。“我”自己有那樣的生活經(jīng)歷,再看梵·高的傳記,當然就更能理解他在執(zhí)著追求中的喜悅,而又夾雜孤獨寂寞的感情。